多给学生唱“主角”的机会
祝军萍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思想政治“哲学常识”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文明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其教学内容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不大容易理解,加之又不是高考主要的科目,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而教材在编写处理上强调的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结合,突出的是教育性。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重视哲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而不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只是把人生观教育的这部分内容当作阅读材料处理,布置学生自学,抑或简单地作点讲授,这不但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而且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何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消极学为积极学,一直是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果在教师讲授理论的同时,在人生观教育部分采用讨论、辩论或演讲的形式,多给学生唱“主角”的机会,能否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前两年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曾组织过一些讨论,但仅仅是在某些章节作了些尝试,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总结。本学年,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我又在高一任课班级开展了讨论课的探索。
二、方案的实施
开展讨论或辩论,首先要由教师拟好题目,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乃至争辩来达到教学目标。其主要形式是:先分小组讨论,争取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出代表全班集中讨论。这种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给予巧妙地启发和点拨。在上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求实精神和人生态度”、“实事求是与人生自由”、“普遍联系和人生价值”的内容,分别组织学生讨论。在本学期,我又结合“全面分析与提高素质”、“必然偶然与人生机遇”的教学内容组织了学生讨论,具体实施中,分别采取了以下步骤:
1、确定讨论题目。这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也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讨论的良好条件。讨论题要紧扣教材,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2、指导学生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以及有关课外书籍,收集有关资料,或作有关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
3、组织课堂讨论。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唱“主角”的机会,讨论中由科代表主持,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同学发言后,科代表还穿插一些提问或点评。在学生认识发生偏差或分歧时,教师适时地予以引导,使学生的讨论沿着教师设计的思维轨迹向纵深发展。
4、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的讨论发言结束时,教师的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善于把学生的各种观点、看法加以概括、提炼,点出讨论的要旨以及存在的优缺点,使学生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如学习了“普遍联系和人生价值”的内容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学生价值取向的讨论,针对当今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地进行自我价值的设计,把“有钱”与实现人生价值等同的现象,我确定了以下讨论题:“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岗位,只有没出息的人’请你结合实例对这句话进行分析”。“有人说:‘只有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你对这种说法是怎样认识的?”讨论前我安排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讨论中有激烈的争论,有思想上的交锋,虽然也有个别学生的观点认为“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绝大多数学生的观点都肯定“人的价值的大小是由他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的”这样一个主流思想。本学期,我们又围绕着怎样面对顺境与逆境以及人生命运问题,组织了讨论,并在班级讨论的基础上,与团委和学生会一起组织了年级的演讲比赛。在讨论和演讲中,学生们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论,对命运与人生机遇的问题,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斗志昂扬的激情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正确认识命运的问题。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摆事实、提问题、谈观点、讲看法、解疑惑,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实施的效果
我认为,一堂好的讨论课,能使师生融为一体,可以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它对于克服教学中一味的“满堂灌”和单纯“注入式”的弊端很有效。这样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教师研究学生实际,钻研教材内容,设计讨论提纲;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具体来讲: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中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才能理解,而现在的学生又有极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因此,教师应把握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自由舒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
例如:在学习“实事求是与人生自由”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就“你理解的人生自由是怎样的?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法律是否矛盾?”“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有什么关系?”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学生在发言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人生自由包括人身自由、政治自由、选择自由、婚恋自由,特别是人身自由,这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所以个人自由应该不受任何约束。我引导大家对这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判。在激烈的讨论中,有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但大多数学生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处在同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人生自由也是如此,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有的学生联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和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关系,说明任何个人自由都必须受社会自由的限制,自由受纪律的制约,自由的权利要靠法律来确认。
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样比教师反复讲、反复强调效果要好得多。在讨论课上,学生毫不隐瞒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经过不同思想的交锋,对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包括没有谈看法的同学来说,都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而且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现象,往往会影响和冲击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学生很容易受到误导。对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喜欢探索的特点,结合课本知识,联系社会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些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可端正学生的思想,澄清学生的—些模糊认识,使—些错误认识及时得到纠正,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了“求实精神与人生态度”的内容后,我针对当前社会上,“相术”、“风水”流传甚广,“功法”、“神医”鱼目混珠,五花八门的“伪科学”有所抬头的问题,联系到现在不少青年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在升学、考试前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的现象,提出“你认为世界上有没有神灵?你对一些青年人的盲目崇拜神灵的现象是怎样认识的?”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学生谈到自己其实并不相信有什么神灵,只不过看到家里的长辈或周围的人烧香拜佛,自己有时也无意识地效仿。有的学生认为对神灵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心诚则灵。我引导学生用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学生们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结合历史上宗教产生的原因,用大量事实说明封建迷信纯粹是统治阶级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工具。在总结中我引导学生联系李洪志宣扬的“法轮功”所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已经很发达的今天,青年学生更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相信科学,从而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提高。
第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方法。讨论前,学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做社会调查;准备讨论提纲,以便讨论时有言可发。这本身就是一个加深理解教材,学习提高的过程;讨论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提高思辨能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增强其理解、判断能力。有不少同学反映学习了辨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有很大收获。课堂讨论发言不仅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窗户,开阔了视野,而且在学生唱“主角”的活动中,使学生的参与能力、交往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论证能力都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四、反思与讨论
1、讨论题要选准切入点。讨论题的拟订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因此,确定的讨论题不仅要具有针对性,而且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同时要紧密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题目过大,使学生无所适从。
2、讨论题要有梯度、有层次。讨论题的设置要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人到热烈的讨论中,在激烈的争辩中通达事理、明辨真谛,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
3、要注意形成积极的教育立势,为学生创没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如,在指导学生讨论抓住人生机遇时,我展示了我国加入WTO、申博成功后外商投资持续不断的事实,说明如此良机值得我们好好把握,学生在讨论中就能结合国家民族机遇来谈个人机遇。
4、要注意强化讨论中的“亮点”,不断提醒、引导学生注意我们的教育目标。当学生的发言是我们思想教育所期望的信息,要在总结中加以充分肯定。而当学生的发言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不相符时,不应回避问题,更不应害怕引发出一些不正确思想使讨论草草收场,而要因势利导,认真加以分析。只有触及了思想认识上的矛盾,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讨论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个别同学还不够重视,在别人发言时乘机做其他作业;有的学生发言的内容仅限于教材中的观点,不能结合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在今后的教学组织中如何进一步提高讨论的质量,还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