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1949年从清心女中毕业的校友更是倍加兴奋,因为从1949到2009年这整整6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同学从十八九岁的青年,已过渡到了七十八九岁的老年,但是我们的心还没有老,对母校和同学的怀念、眷恋之情依然是那么热切。一年多前很多同学就已经向往、期待着在今天的校庆日能回母校看看,和同学们聚聚。可惜的是,有不少同学由于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甚至卧床不起,或远在海外,未能到会,她们在遗憾中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却丝毫未减,都纷纷来电来函让我们代为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历届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祝福,祝大家一生平安、天天快乐、阖家幸福!
今天,到会的有我们49届的同学和亲属,特别要向大家介绍的嘉宾是我班孙霞珍同学的兄长孙震东医生,他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今年87岁,是美国知名的外科专家,这次他专程到上海,以女婿的身份代表我校1940届毕业生,已故夫人陆畹芗来参加校庆活动。还有孙霞珍已故1936届的大姐孙婉珍的女儿李康仪夫妇俩,他们也代表母亲来分享这份喜悦。她家已故的二姐孙翠珍也是“清心”40届校友。除此以外,她的堂姐孙元珍、孙兰珍也都是“清心”毕业的。瞧这一家子,有这么多的“清心”学子,他们对“清心”有如此浓浓的感情,真让我们为之动容。
我们的母校是一所以历史悠久、师资雄厚、设备齐全、校风严谨和学生优秀而享誉国内外的名校。学校以校训“清心”命名,因办学风格具有多种特色,长期以来吸引了无数家长纷纷把孩子送来求学,甚至世代相传,一家子同上“清心”的家庭举不胜举。就拿我们49届来说,我们班上章珍祥的姐姐章珍馨、章珍芳、章珍英,万荣玉的姐姐万明玉,李咏棠的姐姐李咏芳,惠佩秋的姐姐惠纫秋,戴闺柱的姐姐戴闺范,都是“清心”的校友。从30年代到40年代,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动荡时期,我们很多同学跟着校址的多次搬迁,无论离家多远,尽管校舍简陋,上课时间紧缩,都坚持不转它校,像我和谢宗昭同学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整整12年认定了“清心”的学生并不是少数。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长辈自始至终让我们追随着母校不离不弃呢?追忆起来,大家都一致认为是因为我校有多年来传承的众多办学亮点。
一,治校的宗旨是要培养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事业心强、富有责任感的有用之才。为此,校方为学生聘请的老师都是教学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师德高尚。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还记得教历史有小钟先生,中文有大钟先生,数学有董涤尘老师、顾老师、邢老师等,化学有孙荇文老师,英文老师就更多了,除了外籍老师,有钱鹭英、傅娟、胡逸仙等,还有音乐老师项馥梅、叶莲芳、魏秀娥等等,他们都是对学生既严格又关爱的好老师,他们上课时认真生动的音容笑貌,他们那恳切而耐心的谆谆教诲,细心而周到的亲切关怀至今仍萦绕于我们脑海之中。
学校对各科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理科是在设备一流的实验室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教实际操作。文科有定期的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排演名剧等活动。在“清心”英语教学尤为受重视,除对每篇课文要求朗读背诵,还有专门的听写课、作文课。上音乐课要唱原版“101首”,如“Silent night,holy night”、“Jingle bells”等都是我们能背唱如流的名歌。每天三餐前还要合唱“Meal time is here”。每年有一次Engilsh day,每个班级都必须积极推选代表参加英文演讲比赛(我班邬显恩同学曾得过一等奖)。此外还有重头戏:排练课本中的英文剧目。记得高二时我们的课本选用了Shakespear原著,我班上演的是《凯撒大帝》(我当时扮演的角色是Antonio),我们把这些实践活动和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就掌握得越来越扎实。
二,以“管教从严”而闻名,也是母校的另一特色。我们的校训是“清心”,原文是英文“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可解释为“使人幸福、给人愉快的是纯洁清澈的心”,教育学生要遵守校纪校规,树立良好校风。最令我们铭记在心的是:
1, 必须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不准迟到早退。在走读期间,很多同学住得离校很远,都能做到起早贪黑,提前到校,甚至等开校门。大门一开,就可见到校长先生或教导主任按时坐镇考勤,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勤劳踏实的作风。我有幸受到了12年的锻炼,踏上工作岗位后从1955年至今54年中,上班、开会或任何约会都养成习惯提早到达。在住宿生活中,监管宿舍的老师在晚上9点规定熄灯后会到每个寝室外细细查看,记得高二时,我们住在景行厅的一间8个人的大房间,晚上熄灯后不免要吃吃零食、说说笑笑,甚至还忍不住唱起歌来,最出格的是有两位会唱越剧的同学居然边唱边教,让我们跟着学梁山伯、祝英台的“楼台会”,有几次被发现后敲门警告或次日把室长叫去训话。有一次顽皮的我们给老师设下了陷阱,把糖炒栗子的壳撒在门外地上,果然老师一走近房门就踩出了叽里旮旯的噪声,吓得他老人家转身就逃。可第二天,我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全体室友都被传唤到教导处“吃大餐”,被狠狠批评了一顿,从此我们再也不敢犯规捣蛋了。
2, 不许说谎,严禁作弊。一旦被发现作弊,必然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曾有一位同学考试作弊被发现后立刻被开除,并公布于全校。因此“清心”的同学都以诚实守信作为做人原则。
3, 禁止珠光宝气、化妆打扮。校方规定学生进入校园一律穿浅蓝色士林布校服,以“朴素大方、礼貌待人”作为学生的行为规范。
4, 不准结交异性朋友、谈情说爱。“清心”是女校,校内没有男生,但对面有清心男中,每逢星期六我们放学回家,走出校门过马路那一刻,对面楼上就会聚集一些男生,对女生评头品足、嘻嘻哈哈、大叫大嚷,进行骚扰。终于有一天,我们寝室的某同学被叫到教导处去盘根问底了解实情,原来有男生给她写了信,其实那位同学一点也没动心。
在如此良好校风的长期熏陶下,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排除了杂念,做到清心寡欲,集中精力,用功读书。
三,重视艺术培养,尤其是音乐教育,可谓“独树一帜”。除了安排固定的音乐必修课以外,学校还聘请了好几位水平很高的钢琴老师,校内设置了很多琴房,课余时间可供学生练琴。学生可申请师从校内某位钢琴老师学琴,学校为每个学琴同学安排好时间到指定琴房。每当下课以后,踏进校园,便可听到此起彼伏的悠扬琴声,宛如进入了一所音乐专业学校。每年还举办一次像模像样的钢琴演奏会,让学生有机会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琴艺。按大家都熟知的规则,演出的次序是按演奏曲目的难易从低到高出场,最后压台的必定是当天水平最高的佼佼者,这样就促使大家更用心地练琴,争取下一次晚一点出场。还有清心堂的唱诗班,是经过严格选拔后组建而成的,每周一次晚上的四部大合唱练习新歌,到周日上午就要正式献唱,每周曲目必须翻新。从圣诞节到元旦,正是我们大献歌喉的好机会,还要加上二重唱、四重唱或领唱、独唱等难度更高的演出节目。我们的指挥是项馥梅老师,严格的训练使我们的识谱能力不断提高,演唱技巧也迅速熟练。此外,校内还有唱歌、话剧、舞蹈、体育等各种课余小组,有的同学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水平并不亚于专业演员。
四,我校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时时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学生,使我们能接受进步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参加到各种爱国运动中去。特别进步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校内的地下党组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如我班金玥珍等地下党员同学,积极完成解放大上海、保卫大上海、接管大上海的任务后,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她长期在总参工作,成为一名高级干部,为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值得我们回眸致敬!
有的同学虽长年身居海外,却时时不忘祖国母亲,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像方仁慧同学,作为省政协海外委员,她积极履行职责,广泛联系群众,团结海外同胞,不断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帮助政府做了很多统战工作。
凭着这些亮点,母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教养、有才艺、爱祖国、爱人民、品德高尚的知识女性,从学校的校庆纪念册和校友通讯中我们得知,成绩最突出的校友有王杏娟、林乃夫等早年的地下共产党员,后来成为国家的重要干部;有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胡和生;有著名医学专家苏祖斐、戴玉华、刘湘云等;有著名作曲家瞿希贤、著名歌唱家高芝兰;还有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员潘仁瑾烈士……
我们49届同学也不例外。我班万荣玉同学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冶金设计院工作,后去美国攻读了博士学位,2000年被评为美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们校友中前所未有的头衔吧!
杨美蓉同学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解放日报的主任记者,1981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后不久,瑞典外交部通过中国外交部邀请中国记者团出访,最基本的条件是:共产党员、资深记者、具有英语会话能力。经过严格筛选,北京有4位记者被选中,上海却难以挑出完全合格的人选,最后外交部特批了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杨美蓉,就这样组成了5个人的代表团。在瑞典期间,杨美蓉凭借她源于清心女中的英语功底和多年记者生涯练就的访谈技巧,再加上不凡的气质和社交风度等综合素质,赢得了瑞典新闻界的空前赞赏,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纷纷连篇累牍地报导她的访谈消息。瑞典皇室还以国宾礼节相待,尤其是皇后跟杨美蓉特别投缘,与之交上了朋友。后来皇后到中国友好回访,外交部又指定杨美蓉以记者和好友的身份与皇后亲切会面并作全程陪同,媒体作为重要消息跟踪报导了详细过程,给予了很高评价。接着,全国各地有学校、机关、工厂等纷纷邀请她作宣传演讲,先后连续作了72次报告,美国哈佛等大学也争相邀请她去美演讲,并向她颁发了“荣誉研究员”的证书,着实为祖国争了不少光,值得为之喝彩!
方仁慧同学从小学琴,在著名钢琴教育家董光光、李嘉禄、项馥梅等老师的悉心带教下,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女大钢琴专业,先后在上海、沈阳、南京等音乐院校任教,很早就被晋升为教授,当上了博士生导师。80年代去美国后,仍继续从事钢琴教学,成为一位国内外著名的钢琴教育家,5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在各项钢琴比赛中屡屡获奖的更是数不胜数。例如从97年起,连续6年她的学生都在各项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2002年,在美国某项比赛中,前3名均由她的学生囊括。有很多学生已成为知名钢琴演奏家、交响乐团指挥、著名作曲家,还有多次担任国内外钢琴比赛的评委,真是桃李芳菲。1988年她应邀参加在英国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中国音乐研讨会,当时的盛况可想而知,方仁慧演讲的题目是《Development of Chinese piano music》,介绍了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此后又应美国各方邀请,在很多大学演讲,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她也曾多次带队率领有成就的旅美中国音乐家回国演出和交流,都获得了圆满成功。为了表彰她在钢琴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杰出成就,美国纽约皇后学院每年在举行传统比赛后都授予她“优秀教学奖”,全美音乐教师协会也向她颁发了最高级别的“终身荣誉证书”。方仁慧同学一生尽心敬业,勤奋耕耘,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攀登高峰,对艺术追求也是精益求精,她已做到了用心灵谱写人生美好的乐章。
戴闺柱同学在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教学医院,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医大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六本杂志的编委和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常委,又是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成员。
我们班学医的同学特别多,分布在国内外的临床医院、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都曾经是各个岗位的骨干,也有至今仍受卫生部聘任的国家级专家,有负责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多次获奖的,有主编过很多专业书的,更有多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讲论文或介绍经验的,有的在54年安徽洪灾、76年唐山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中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救灾第一线救死扶伤。这些平凡的医生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余热……总之,我班大部分同学都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踏踏实实、默默奉献了一生,我们同学身上的这么多闪光点也打造了我们母校的出色名片。
回顾毕业后60年的历程,大家都经历了多多少少风风雨雨的不平凡岁月,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今天重新聚首母校,真是感慨万千。久违了的校园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此刻在这熟悉的大礼堂,我们可以告慰母校: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这大半辈子已经做到了勤勤奋奋学习,认认真真工作,清清白白做人。
今年恰逢母校成立148周年,看到从“清心”到市八中学,在历届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这所百年学府建设得如此现代化、高水平,目睹母校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作为“清心”的毕业生,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母校是我们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饮水思源,应该感谢您的栽培之恩!我们深信,有这么多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坚强领导和高素质的教师、学生,学校以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为目标,一定会与时俱进、越办越好。校友会是我们校友互相沟通的重要纽带,校友会的凝聚力将越来越大,感谢你们为我们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我们正憧憬着能在两年后参加“清心”150周年校庆的盛会,同学们一定要保养好身体,呵护好健康,如果条件许可,到时候我们将邀请方仁慧同学为大家作钢琴表演,同学代表也会高歌一曲,让我们相约在2011年的金秋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