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一)我们已有的优势
1、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基。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861年的“清心书院”,历经140多年的沧桑巨变,无论是建校之初的“清心”、“敦品”、“励行”的校训,还是近现代史上在校学生积极投身于关心国家民族的救亡建设运动中,还是现在日臻完美的“三求”办学理念,都为这所百年老校注入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其内涵深厚而又活力充盈。
2、校本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源泉。在长期的学校发展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培育出的一批特色校本课程,如根据学校“三求”理念,相应开设了科学课程系列、艺术课程系列和文化课程系列,并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步走向成熟,这些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尝试为“二期课改”背景下三类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这也成为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源泉。
3、充满朝气、严谨求实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我校已拥有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工作潜心、特点鲜明”的教师队伍,特级教师已实现了零的突破,学校拥有多名学科带头人,三位教师被列为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候选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加入,教师队伍更趋年轻化,充满激情和活力。学校多年来坚持采取多层面带教制度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青年教师在各种岗位中得到锤炼,在市、区各项教学比赛中成绩突出,教育教学工作日趋成熟。
4、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风格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近年来学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得到了强化,得到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并完成了《上海市第八中学管理手册》的编写,使学校管理职能分明,工作效率彰显,现代化管理程度提升,逐步形成了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面临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二期课改”的全面铺开,在教育教学理念、模式、手段等方面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强烈碰撞,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水平有待提高,如何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教学的水平有待提高。
2、师资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尚需优化。近两年里,学校有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到龄退休,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同时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铺开,教师的知识结构尚难以适应新课改教学需要,必须加快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两方面培训的步伐,优化队伍,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
二、积极实施“二期课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因此,转变教师观念成为落实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学校为了适应“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使广大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织了《专家眼中的“二期”课改》系列讲座,先后邀请王阙轩、吴玉华、步根海、张民生、顾鸿达等专家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二期”课改的背景、理念、意义和要求等,帮助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第二,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系统研读《“二期”课改的行动纲领》和新《课程标准》等,并力求把“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验课改,使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第三,鼓励教师学习名著,吸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两年里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苏霍母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亚米契斯的《美的教育》等,并让教师进行学习体会交流。第四,在校园网上开设教师网上论坛,让教师结合“二期”课改的新理念,联系自己的实践,广泛进行交流,随后通过遴选,让有思想有心得有成绩的教师在学校教师讲坛上交流,既激励了佼佼者,又让大家分享了成果。第五,鼓励教师积极走出校门,到市区各类学校去听课、交流,以便让我们的实践尽可能的少走弯路。
(二)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为了适应课改的展开,我们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出发,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由于传统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办公体制,对增强学校的学术风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主动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上不甚理想,于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校将原来的年级组改为年级部,每个年级设年级部主任一位,副主任二位。主任由行政领导兼任,统筹年级部工作,一位副主任负责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位副主任负责年级的教学工作。每个年级的任课教师以年级部为单位进行管理,为年级之间进行学科之间的综合、构建学科群的综合课程提供了组织保证,此举实现了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大大强化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和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
(三)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具有“真、善、美”高品人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坚持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结构的整合实施,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1、学校课程理念
学校贯彻“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即学校课程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学校课程不仅应满足学生知识获得的需要,更要通过课程的实施满足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的需要;学校课程不仅应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还应当满足学生在不同基础上的发展;学校课程不仅应当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需求,还应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学校课程目标
贯彻上海“二期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时代的要求,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基本构建起为学生人格和才力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时空的学校课程体系。
3、学校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有效整合,体现高中三个年段课程目标的整体布局、分步实施上,体现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等修习模式的灵活运用。学校课程要做到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
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图
说明:
(1)学科类拓展课程指基础型课程科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为限定选修课程。
(2)综合类拓展课程指学习领域素养的拓展课程,提供学生自主选修,包括以学期为周期的长课程,也有讲座式的短课程。
(3)实践类拓展课程包括学校各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4、学校课程的实施
(1)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①、合理制订教学计划:要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科教学计划,进行基础型课程实施;依据规定和教学实际需要,对学期教学内容、课时数作出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全面规划,安排好教学进度,填好教学进度表。
②、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时,始终要对学生情有独钟,他们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制订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思考;设计教学要求要注重层次性,既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基础,明确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学习要求,以便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落实,引导并实现学生素质在不同基础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③、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课堂导入要注意紧扣中心,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学习问题的解决;教学小结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化理解,掌握知识应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④、科学设计作业练习:教师的作业理念要与时俱进,一是要以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本,实行总量控制(工具学科每天不超45分钟,其它学科每天不超30分钟),二是倡导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增强趣味性,追求有效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要精准分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老师必须题必躬亲;教师的作业批改要及时全面;学生的作业管理要刚柔相济。
⑤、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反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制订是切实可行;教学行为要反思,是否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的生成以及学习的实际进展情况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教学效果要反思,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2)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根据教育发展处的总体构想,按照学校课程建设和开发计划,并结合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有计划地开发课程,在设计、实施拓展型课程科目时,必须做到每一科目都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表述,每门课程都有细致的实施要求,每门课程都有科学的内容设计,每门课程都有合理的课程评价计划。
②、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尽量独立地寻找资料,并且要有详细的文本,授课材料须经学校拓展型课程攻关小组审定后实施。如使用他人教材实施拓展型科目的要根据学生情况作校本改造。
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拓展型课程特殊的教学策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不仅注重拓展知识,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在思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切实提高。
对学生的要求:
①、学生按规定参加相关拓展型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须积极主动地和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②、除规定必修的拓展课外,每个学生每一学期还可有选择性地学习一些课程,在选择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相应的选择,一旦选择内容确定后必须坚持一年的时间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③、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校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可作为学生学业的一部分。
(3)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①、学校成立研究型课程攻关小组,由科研室主任负责牵头,该小组成员及课题指导教师组成备课组,定期研讨,讨论制定阶段教学计划,关注过程实施,设计最终评价方案等。
②、学校针对高中三年学生成长的规律,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高一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高二年级以具体课题展开为主,让每个学生都尝试着去独立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高三年级则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为主导。
③、学生课题研究注重过程,学生活动及师生交流活动须在《学生成长手册》上留下详尽记录,以备评价之用。
④、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务必注重时空效益。
5、学校课程的评价
(1)、基础型课程的评价
基础型课程学习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发展组成,各占评价总分的10%。
结果性评价:大考成绩40%,中考成绩20%,平时成绩20%。
(2)、拓展型课程的评价
提倡在拓展性课程中实施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不同的科目性质可制定不同的评价计划,可以采取考试、小论文、小组研究课题、课堂表演、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
对于学习过程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应当给予奖励表扬。
(3)、研究型课程的评价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依据《研究型课程形成性手册》实施。
注重在实施中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组成师生共同参与的课题评价小组进行评价。
(四)、规范教学常规管理程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自2007年上海市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管理特点,结合上海市教委的有关要求,我们重点对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将每个具体的环节细化为学校可操作的管理程序,具体如下:
1、规范集体备课活动
为更好地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大力加强备课组建设,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为备课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不断完善备课组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和丰富备课组活动的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备课组活动的内容拓展到规范基本的作业要求、有选择地进行课后反思、备课组内开设研究课和各班考试成绩数据解读等内容。
在备课组建设的过程中,我校还定期开展备课组长培训(见附件1)和年级备课组长例会,备课组长培训主要是介绍规范、有效开展备课活动的做法,分享各备课组的经验,然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备课组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功能定位;年级备课组长例会每学期召开两次,主要是研究和解决本年级内各学科之间相互整合和相互协调的问题。
2、聚焦课堂,关注效率
课堂是课改的核心内容,如何在课堂中贯彻新的理念,如何加强对课堂的关注和管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的举措有:第一,推广“四个一点”,渐变教学策略。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应是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求老师要逐步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在普遍听课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理念课堂教学“四个一点”的原则,即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兴趣点、一个互动点、一个思考点和一个创新点。学校目前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评价课堂教学。通过推广,现在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了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第二、我们为了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学校倡导实行针对性的行政听课,我校规定每一个分管教研组的行政干部,每月要参加本学科各年级的备课活动一次,每周要听同一教案两位教师上的课,行政人员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检验备课组活动的成效和教师的执行情况,有些行政人员通过听课帮助某些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甚至为某些教师课堂教学保驾护航。学校规定了每一位行政干部每学期听课至少30节,且均分布在平时的工作日中;要求每次听课后都要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行政会议每月交流听课情况,并形成行政听课报告(见附件2),随后在教研组活动或教工大会上将有关情况进行反馈,让教师们不断思考、不断调整。
3、规范作业、开展学科重点知识的梳理
作业是检验学生常规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每天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完成的质量如何都可以反映一个学生乃至一个班级常规学习的状况,同时,通过每天的作业老师也可以从中掌握自己教学的效率,因此,对于每天的作业布置和反馈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近年来不断重视对学生作业问题的研究,在备课组活动中确定每天作业的内容,要求备课组对作业内容进行精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作业分层,批改时倡导面批或评语式批改等;年级部则负责对作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控制作业的量,并协调各科作业的比例,以使通过作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学校教导处则定期对各年级作业情况进行抽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作业情况的意见,组织优秀作业的展评和交流。
自本学期以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增效减负,学校组织各备课组进行学科知识的梳理(见附件3),通过备课组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将每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书面文稿,备课组所有教师在上课时根据重点知识结构和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当一个学科经过一到两年的持续积累之后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知识手册,这对今后进一步优化教学都将是很有帮助的一件事情。
4、加强质量监控,开展数据化的年级部分析活动
学校为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充分开发校园网的功能,我校每月都有由年级部全体教师参加的分析会,各班班主任介绍一个月来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阶段期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各学科备课组长解读月考分数中隐藏的规律性的问题等。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校务班子、各职能部门和年级全体教师参加了年级部的研讨会,并由年级分管教学和德育的两位副主任汇报半学期来的主要工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教师代表进行交流,年级部主任提出下阶段的工作思路,然后校长书记对年级工作的亮点和问题进行综述。事实上,研讨会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每一次年级分析会和研讨会,学校都要求教师们用案例和数据说明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教师解读数据的能力,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加强教育科研,以科研促教研
在贯彻“二期课改”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并由科研室主
同时,学校教学管理中也以科研来引领学校的教学工作,两年来卢起升校长先后主持了市级课题《高级中学“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区级课题《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的两大课题,并以此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研究和实践方向,统领学校的教学工作。2006年3月《高级中学“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获得上海市立项,随后学校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学校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两年多来获得了实践效果和教学认识的双丰收。具体而言,该课题的基本架构,确立一条主线,即增效减负;促进二维成长,即“以情增效,优教减负”的学生成长、“目标激励,教学相长”的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三大成果,即教学管理机制(五大原则及操作程序)、校本研修运行机制(原则及操作程序)、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十六字原则及操作程序)。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和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等进行了较为有效地探索,经过课题组的提炼,形成了市八中学课堂教学的“十六字诀”,即“任务驱动、激活储备;优化组合、融会贯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教学管理机制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将政府和社会对基础教育减负增效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过程的增效减负,这是市八人对教育深刻和独特的理解,也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执著追求。
由于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两年来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见附件4)
(六)、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由于新课程的广泛推广和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常常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于是需要群体性的研究,因此开展校本研修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是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融为一体的研修制度。我们主要的做法有:
1、开展主题教研,营造学术氛围
近年来,我校实行了“以年级部管理为主”的办公体制,这强化了年级部的行政管理功能。在弱化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的同时,学校期望强化教研组的学术研究功能,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课程建设作为教研组的主要职能。我校教研组的学术研究功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教研组在活动时,教师们会为了一个学科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在学术争论中吸取适合自身专业成长的养料。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我校每学期初的行政会议都有一个议程,内容是审批和确定一个教研组本学期展示计划(展示计划主要包括展示主题、内容、人员,以及准备和展示的程序),然后学校为教研组按展示计划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目前学校各教研组已完成了第一轮的展示活动,紧接着我们还将制订新一轮教研组展示的实施方案。经过第一轮的展示活动,我校教研组教师的总体状况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各教研组能够上高中循环的人数大幅提高、各教研组教师论文数量和参加市、区教学比赛人数明显增加、各教研组学术活动开展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团队中彼此相互了解程度也有了大幅增加。
2、开设教育讲坛、交流教育思想
“二期课改”在推进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将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定期进行反思,这对推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会有很大帮助,于是“市八中学教育讲坛”应运而生,至今已开展了三年,通过大家互相交流思想,实现相互启发,引起全体教师都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课改的认识。(具体情况见附件5)
3、开展校际交流、拓宽教育视野
在推进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正尝试走出校门,既立足本校,也借鉴其它学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拓展自身的视野。我校数学教研组曾经与大同中学结对,开展了共同备课,相互听课的活动;外语教研组正计划与本区的另一所市重点中学结对。最近又与市南、市八初中建立了校本研修共同体,从三校语文和数学组共同备课、相互听课为抓手,增进三校语文和数学教师的了解,通过研讨确定共同的研究课题,开展了题为“创建校际研修新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思路”的研讨活动,这次研讨活动三校共有六位教师开设了研究课,两位教研组长代表进行了交流,两位校长代表对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做法及设想进行了汇报,这一活动得到了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领导的高度肯定。校本研修共同体的联动,促进了校际间教师的交流,这一良好的运行机制也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我校这几年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做法的有效性,今后我们要不断提炼校际之间交流和合作所产生的效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深入。
三、实践反思
“二期课改”的全面实施,对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无疑都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在积极筹划和实施新课改的同时,还认真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也有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关注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校长对“二期课改”理念的把握、对课程计划的设想、对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构建思路是一所学校实施课改的关键。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学校的管理更加关注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教育资源配置等与课改密切相关的问题,更加重视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长的工作重心逐渐由教育行政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变。同样,学校的组织架构和各级干部的工作重心也应随之而转变。按照课改对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关注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教改的持续发展要求教师:一要摆脱思维定势,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困惑:新教材许多知识是新的,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思维习惯还是过去的,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感到很别扭;二要转换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三要更新知识储备,由于新教材、新课程涉及许多新的知识,需要教师不仅要钻研新教材,更要学习相关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名词和无处不在的新信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工作。
第三、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探究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近几年,我校在市级课题《高级中学“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如课程的设置如何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更加有效、学生的作业如何更加精炼、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可能地提高效率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落实课改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
总之,三年多的课改之路,也是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不断丰富学校课程,不断进行研究,不断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实践研究的过程也是学校不断走向前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