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学校都应有其个性特征的办学特色,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是学校文化显性化的过程,显性化过程包括提炼、持续和形成规范(形成课程)等环节,只有在学校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和提炼的办学特色,才能持续并形成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课程,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的源泉,不然办学特色只能成为一个口号或一种形式。学校文化显性化的过程需要校长与全体教师潜心研究、价值认同;持之以恒、累积规范;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一、潜心研究、价值认同
我校是一所具有148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认真学习和研究学校文化是我担任校长后的重大课题,期间,我既学习了先者的育人追求,也研究了先者的办学策略。特别是在上海档案馆找到了清心女中校歌后,我对学校文化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有这样一段歌词“兴亡也有责,奚敢辜负天之职;崇实黜华兮谨守绳墨,敦品力行兮兼通典籍;清我心兮长我识,力自强兮无或息;人生休慕虚荣,我校宗旨朴与诚;学海汪洋无顷,浅尝辄止终无成”,歌词的内容涉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学校育人氛围的创设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理解。通过研究,我将校歌中精华的歌词与全体教师共享,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题为“学习学校文化,破解发展瓶颈”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梳理并提炼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问题主要有:学校的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应对高中扩招后生源的变化、中心城区“二元结构”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师资队伍年轻化和上海市二期课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总结和概括了近年来办学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形成的经验,探索了提高各项工作水平的策略,针对高中每个年级规模扩大的现状,确定了成立年级部运行机制和优化校本教研等若干策略等;提炼并确立了教学目标,即形成以“敦品力行,乐文通理”为特征的办学特色;认真思考如何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作用,确立了“以诚养德,以静修业”的校训,以此引导和规范广大师生的行为方式。
二、持之以恒、累积规范
通过对办学实践经验的梳理,学校将“敦品力行、乐文通理”作为长期追求的办学特色。“敦品力行”是指,学校将培养学生忠诚守信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如我校根据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提出了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必须具备如下特征:一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二是能够不断重复出现;三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事实也证明,校长或教师对学生一味的说教肯定不会是有效的教育活动,因为学生没有参与;学校倾全力搞一次大型的活动肯定不会是有效的教育活动,因为不能重复出现;如果学校每周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肯定不会是有效的教育活动,因为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我校在做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础上,确定了“不断深化开展争创免监考生活动、开展学生寻找心中偶像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三大系列的载体,有效地开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这三大系列活动,都具有上述三个特征,以“争创免监考生活动”为例,全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申请并经过考核成为免监考生,由于必须经过考核才能正式成为免监考生,故每一位学生成为免监考生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由于每学期有期中、期终考试,所以这一活动是可以重复的,这样学生从不申请到申请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这一转变过程也是通过环境的作用内化为价值观和行为的教育过程;我校现在对每一位免监考生的作业本都有醒目的标记,可以提高完成作业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另外两个载体也同时具有有效的德育活动的三大特征。
争创免监考生活动是我校坚持十余年、不断完善、形成规范和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德育教育活动。从1996年起,我校由学生发起开展了争创免监考班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校诚信教育的开展。2004年起,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的需求,开展了争做“免监考生”的活动,实施了以学生个人自主申报,不再刻意强化班级整体行为,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会选择,把“做诚实守信的八中学子”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追求,并赋予“免监考生”个人以适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学校将免监考生的申报条件由单一的“考试诚信”深化为“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校在高一年级约有10%-15%的学生、高二年级约有30%左右的学生和高三约有50%左右的学生加入到免监考生行列。从10%-50%,是部分学生从对争创免监考生的不理解、理解到积极行动的自主选择的过程,也是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对学生的“知和行”产生的影响。
“乐文通理”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为突破口,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通晓基本的文理主干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真善美的育人文化中不断地成长,用心体验科技发展、人类文明和艺术创新的真谛,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为每一位学生奠定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根基。
学校鼓励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结合问题的解决设计拓展型课程,如数学教师在讲授圆锥曲线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成“我的隧道”的课程,主要是以运用圆锥曲线的知识,让学生设计具有个性化的隧道;物理教师将自己制作物理教具的过程设计成“物理应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制作物理教具的过程中体验和贯通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文科教师将自己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积累编制成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走进伟人、学习伟人、研究伟人,从伟人成长的经历中汲取养料。
在不断规范和完善这些做法的过程中,学校累积形成了“以规范活动操作流程的隐性课程”和“以知识为载体的显性课程”,逐步形成“敦品力行,乐文通理”的办学特色。
三、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随着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文化显性要素认同程度的提高,学校不断地引领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深度,概括和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生成学校精神,深化学校文化的显性化进程。
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的塑造,形成学校的价值共同体,通过广大师生近一年的讨论,数易其稿,最后形成了“民主、合作、科学和拼搏”的市八精神。由于学校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应有其不同的内涵,结合时代要求与现阶段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市八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尊重宽容的民主精神;与人为善的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同时也形成了学校精神的目标和实现方式。
学校文化显性化是对学校已有办学经验扬弃和探索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过程,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也是推进民主管理和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