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党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近三十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曲折发展的历史,但她同时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所有的基础,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一、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日我们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党在全国范围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至1950年10月,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剿匪作260余万人,建立临时的过渡性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使建国初期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府。
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功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
期间,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世界上的分量。帝国主义从此不敢轻易欺侮和侵犯中国,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党全面展开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恢复国民经济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毛泽东选集》第一、第二、第三卷的陆续出版发行,毛泽东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变化和共和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党政机关开展“三反”,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五反”,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建设。
党提出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中央提出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中国第一家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家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大力向前推进。
1953年,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
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有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建设的成果,这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还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
八大一次会议后,党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按照大会确定的方针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编制1957年经济计划;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但是,随着整风运动的迅猛展开,也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开始。
反右派斗争之后,党中央认为,经济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人民群众的热情高涨,经济建设可以搞得更快一些。人们相信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催生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毛泽东是较早觉察到运动中出现严重问题并努力加以纠正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提出并要求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的错误,形势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但形势并没有根本好转。
1959年的《庐山会议》基本精神是纠“左”。但会议主题随后由纠“左”变为反右。随即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
“反右倾”斗争造成严重后果,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的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
在严重困难面前,全党上下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1月中央发出坚决纠正各种“左”的偏差。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工业调整有了明显的起色。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进行积极调整。
虽然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是曲折发展的十年,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工业建设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些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达到的新水平。
总之,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
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联系对苏联赫鲁晓夫观点的批评和对国内形势的观察,提出阶级、形势、矛盾问题,强调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性,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这样,就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它标志着党在这个问题上“左”的错误再度发展起来。
“左”的错误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俗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一场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爆发了。
大、中学校的学生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使得这场运动很快从党内推向社会,社会动乱开始出现。
“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的责任。但是,这些错误终究是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没有被摧毁并且还能维持统一,国务院和人民解放军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这些都是同毛泽东的作用分不开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回顾党的这段历史发展中有很多是教训,我想说,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正是他的沉淀、孕育,让我们后来走上经济建设成功之路,走向富国强民大道,让我们牢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道理,积累这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今后的成功为祖国的兴旺而努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