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生社团、教师社团和师生共同社团的实践,学校强化了素质教育、促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创建了和谐的校园氛围,探索了一条提升师生综合素养,优化人际关系,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路径。
一、师生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体验到重新发现自己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如果仅有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往往还不能满足他们对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需求,社团则为他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时间。
铭史社是我校在2010年年底成立的一个社团,社团的发起人是高一年级刚刚入学的一名新生。她是上海中学生报的一名资深小记者,在报社的许多采访活动中,她将自己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许多抗战时期的老兵,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为国家抛洒热血,如今他们中的一些老人的养老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此,她对多位老人进行了专题采访,留下了不少这些老人讲述他们的抗战历程的第一手资料。她还经常为“九·一八”网站承担采访任务、撰写稿件。2010年暑期,这位同学到南京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的纪念活动,还采访了台湾的高金素梅等爱国人士。回校后,她主动向学校捐献了十本在近几年的采访活动中,由友人赠送给她的关于抗战历史的书籍。第四周的升旗仪式上,卢起升校长代表学校从高赟手中接过了这些书籍,并询问了她是否能够开设一个有关抗战历史的社团,让更多的八中师生一起来了解历史,到时候作为校长的他一定报名参加。
高赟同学没有想到学校会为她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来展示并延续她的兴趣爱好,在德育室主任谢老师的鼓励下,她的社团申请书终于写好了。为社团起一个怎样的响亮的名字呢?她和谢老师商量了很多次,终于定名为“铭史社”,意在让所有的社员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当时其他社团的成员招募早就结束了,铭史社的成员如何招募呢?学校德育室主任谢老师便和校团委书记叶佳老师商量,将学校青年党校的学员纳入到铭史社中,这样既免去了社员招募的冲突,也使青年党校的学员有了更全面地了解党史的新课程。
在成为社长以后,高赟同学对抗战历史方面的关注和研究更为深入了,她不仅研读了许多书籍,为社员们做了关于抗战老兵采访的专题报告,组织了“共和国不会忘记”读书交流会,还在建党九十周年的学生论坛上交流了她前往皖南事变发生地寻访的过程和体验。是社团活动使她获得了更多的自信,使她能够在抗战历史研究方面走得更深更远。
学生自主社团对社长的锻炼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他们有某方面的特长,还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一点领袖气质。学生并不一定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我们就像帮助高赟同学一样为他们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工作水平,由一开始的手把手教到逐步放手乃至后来的独当一面,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既给予精神的鼓励,也给与具体方法的指导。英乐社的王圣莹同学逐步敢于大声演讲,街舞社的黄义仁同学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沼,旅游社的陆晨同学学会了如何凝聚团队,象棋社的王诗琪同学找回学习的自信……在担任社团社长的日子里,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自我,收获幸福,完善人格,向一个“全人”迈进。
教师社团的开设更是满足了教师的修养和知识领域的拓展。我校的教师中有一些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闲暇时就有不少老师会去请教这些教师中的“达人”,而我们的教工社团即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教师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参加摄影社的老师,每次旅游总希望自己能拍出令自己满意的摄影作品,但是往往因为没有专题地学习,所以再好的摄影器材也往往是暴殄天物。在摄影社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边实践边拍摄,很多人都成为了业余摄影爱好者。“喝茶去”教师社团由资深的茶文化爱好者马伟老师主持,他在社团中娓娓道来茶文化的发展演化,品茶中自然流露的君子之风,无不深深吸引了一批爱好者,大家在古雅的音乐声里谈天论道,浸润在茶香中,陶醉在茶艺里,老师的传统文化底蕴自然而然潜滋暗长,和谐温暖的同事关系就这样逐步加深。
师生共建社团中,老师和学生基本融为一体,以老师为社长的社团,既有老师学员,也有学生弟子。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老师成员会更好的完成活动,给学生以正面的印象,而学生则会在老师的鼓励下力求完美。高一的欧迪同学,加入了瑜伽社团。但她略微有点胖,基础有些薄弱,一开始非常腼腆,不好意思尝试;但看到年过五旬的化学老师费力而专注的动作时,她终于试着去做那些她以为不可能的动作。她说:“参加了瑜伽社团,他让我找回了自信!回想这短短的一个月,但是我的进步却是很大的。我们的课堂气氛一直处于活泼、热烈但不失严格,在体位的教学中,您不厌其烦的示范,严格细致的指导我们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充分的去体会、感受瑜伽的每一个姿势,让我发觉,原来柔韧性差的我也能完成瑜伽动作,让我不仅感受到瑜伽的无穷魅力,更体会到瑜伽社团对于我而言真正的含义。”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以学生为社长的社团里,老师向学生学习,而学生在教授老师的过程中也自信满满。象棋社团的王诗琪同学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她作为社长,管理整个社团,也包括她的英语老师。王诗琪耐心地把她的特殊学生引入象棋天地,英语老师也时不时帮助翻译一些国际象棋术语;英语课上,英语老师常常说“请我的象棋老师来试试这个问题”,他们师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特别的快乐和默契,相互的影响增强了各自的信心和成就感。
二、校园文化建设拥有了恰当的载体,拓展了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展开方式。
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设计了各类德育活动,但也常常为排演各类节目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师生的各类社团则为之提供了恰当的载体。学校的大型表演性活动,依托学生社团或师生共建社团,打造了一系列精彩的校园节目,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社团成果的绝佳舞台。在社团展演中,他们锻炼了能力,经受了考验,获得了别样的生命体验。而学校的德育活动展开由于依托社团,在时间、地点、师资、经费等方面有了保证,各项德育活动与社团建设实现了有效的对接和互动,这就为校园各项活动的有效推进赢得了高效的保障,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正如我们街舞社的男生们在接待德国师生访问团时的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感受:
在得知要在德国师生来校时表演,作为街舞社社长的我是既兴奋,又担心,还有一些紧张。兴奋的是自己有机会将自己的街舞社舞蹈展现出来,担心的是万一在众人面前出错怎么办。而当自己真正站在台上表演时,看着台下的观众,这一切都被置之于脑后。我只愿时间停在此时,永远享受这一刻。
黄义仁
作为社团的编舞者,必须努力练习并时刻提醒自己如何才能改善动作,如何使整体变得更好,更要为整个团队的展示负责。在去年与德国学校同台演出的经历让人难忘。刚得知这则消息让人又惊又喜,更是在心中暗暗鼓励自己:要做出一台最好的表演。我要担起责任,日夜思考,权衡每个社员的个人能力,我不时与他们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自身想法。
徐晗迪
街舞社作为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社团,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依靠着大家自己的想法来排舞。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很激烈,但我很享受这种氛围,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与同龄人一起研究最感兴趣的话题,一起完成一处酷炫的动作,……伴随着舞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我心中涌起强烈的自豪感。我们社团成功啦!
王隽杰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与德国高中生的交流活动,也十分庆幸,我们街舞社的表演很成功。
在舞台上,我们把最棒的一面展现在德国同学的面前。在排练期间,街舞社的每一个成员都刻苦练习,放弃各自休息的时间,一起聚在舞蹈房排练。一遍,两遍,三遍……大家挥洒着汗水,为了动作的统一,想尽各种方法。其中有一个动作,四人一排,向前冲,并滑跪在地上。我们反复练习,直至膝盖流了血。
我们艰苦的排练,没有任何怨言。表演的成功,使我们特别激动和高兴。
张超煜
不仅街舞社的男生们感受如此,其他社团也活跃在学校各类大型活动中,成为活动中的中坚力量:英乐剧社日常排演的《歌舞青春》成为高三毕业典礼的压轴大戏;旅游社的学子们在升旗仪式上的精彩展示后成为校园明星;舞蹈社的热力现代舞在学农基地尽情绽放;话剧社的作业剧目《我在天堂等你》斩获了上海市中学生的话剧表演大奖……
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我们也尝试通过社团来实施。这样,既能让各类主题活动真正深入老师和学生,又让各类社团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展示社团的专长和师生风采。而学校主题活动也能真正有效的展开,更好的与师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中,我们就有效整合了各类社团的师生资源,策划了一系列整体推进活动的方式。升旗仪式的主题演讲共分五讲,分别由纵横社的师生们分工合作完成,他们商定各自的主题要点,既注重主题的时效性又兼顾内容的序列性,采用整体打包的方式来运行升旗仪式,还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而“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五月歌会,则由合唱社完成了比赛歌曲推荐、比赛评分标准、评委选聘、艺术指导等相关工作。合唱社的师生们成为五月歌会实际上的组织者;“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红色经典路线设计则由学生自主社团旅游社率先示范,探究方法,对各班的设计小组进行思路和技术培训等工作。而十字绣社团配合我们的主题活动,还进行了“庆祝建党90周年”的十字绣作品展示……总之,在推进学校大型德育活动时,我们注重发挥社团的专业特长,提升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有意识的扶持、帮助社团,给予社团发展的空间,展示的机会。
2012年学校计划推进的“珍视传统,传递温暖”年度主题活动也打算充分依托社团,发挥社团的专业性、凝聚力强的优势,整合社团的相关内容,让主题活动形成立体有效的展开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校园人际关系更加亲密平等,改善了师生、生生和师师间的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内化和深入。
社团活动为学校的人际交往搭建了一个与传统的课堂完全不同的媒介,在这个媒介中,宗旨是“能者为师、兴趣先导”。只要你有能力就有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老师或者学生与你一路同行;只要你有兴趣你就能把这个兴趣、爱好发展成你的专长。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显而易见。而在师生共同社团中,教师如果是社团的指导老师,那他就是这个社团的引领者;教师如果是社团的成员,那他有可能对这个社团的项目十分感兴趣,拜自己的学生或者同事为师,使他有了与平时完全不同的视角与学生和同事交往。
案例:十字绣之乐趣
师生共同社团组建伊始,笔者报名参加了十字绣社团。初入社团参加活动,讶异地发现社团中的学生都是十字绣爱好者,且不少都是十字绣高手,她们的作品小到卡套,大到装饰画。作为一名初学者,我甚至不知从何下针。此时,那些平日里听从老师谆谆教导的学生,一个个耐心地给予指点,帮忙买来材料,手把手地教会我如何走针、如何换线,尤其是那几个课堂中略显羞涩的学生,此刻充满了自信,俨然成了我的老师。社团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也由此多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尽管到了学期结束,我也没有完成一幅作品,但看到学生那种完成作品时的满足与成就感,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且佩服于她们的耐心与信心。社团活动让我对学生们有了新的认识,我看到了隐藏于课堂背后的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如何激发她们在学习上的信心,我也有了更大的把握。师生共同社团不失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平台。
学生看教师的眼光从仰视变为平视,这不可不谓社团活动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社团的负责学生当他们面对老师们“求知”的眼神和虚心学习的态度时,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老师们在社团中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也多了不少课堂教学以外的话题,某些因为学科成绩不理想而在老师面前常常抬不起头来的学生也成为了小老师,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尊重。
在社团中,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也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体谅。老师感受到学生在下面连续听课一整天还真不容易,暗自提醒自己要尽可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些;而学生作为社团的主持者或者活动的建构者,临时充当老师的角色,切身的体验让他们真切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幸福。通过社团活动的换位思考,师生能更好地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温暖了。
案例:从学生到老师
刚开始进入物理社团并不是我的意愿,只是听说在物理社团课,有一些discovery看,这当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很偶尔我听到同学说他们下次上课会观看《航空母舰》,酷爱军事的我立刻被吸引过去了,但到了后来,我是被我们那种自由、欢乐、有思维方式的课堂形式所吸引了,课堂上打破了以往老师主讲,学生主抄的学习模式,有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让我们走上讲台,说说我们的想法,展示自己的能力,用作为老师的口吻与同学们交流想法,思维的火花在这小小的讲台前被无限地放大开来,每周的社团课都成为大家所热烈期盼的。
第一次上台当讲解老师是硬性规定的。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联系了一遍又一遍,反复推敲,觉得已经胸有成竹了。正式登台,放眼望去,台下坐着的是瞪大眼睛的同学们,真让人晕眩。正式开讲时,我脸上红得发烫,好歹挨过了五分钟,渐渐地,不害羞了,也慢慢地得心应手起来,自己心里想要教的地方也都有条不紊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当伴着同学们的掌声走下,虽然心头狂跳,但仍为自己感到骄傲,还想着下次自己应该可以更完美。这次当老师的经历,让我理解了老师的工作,原本以为也就是课堂上那点功夫,哪知道背后要付出那么多准备的时间,要做那么多题目才行!
生生之间建立了基于兴趣爱好基础上的友谊。在社团中,同学之间的相处,不同于平时学习中基于空间上的班级内部或座位临近而建立的生生关系,而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如果说前者生生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外部环境,那么社团则来自于内心选择。学生们的相处更自由,也更有共同语言。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学生平等自信的交流分享,更有利于心智的成熟,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案例:英乐剧社的梦想之旅
每次的社团活动都十分期待,期待着离心中的完美理想又近了一步!即使有争执,有过分歧,但在坦率的沟通中,我们彼此间也更加了解,也更多地学会体谅、考虑别人。所以,在经过交流后的我们,每次的训练总是格外认真,大家在沟通后的感情也更加深了。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群充满热情、乐观开朗的孩子,笑着、唱着、跳着,利用课余、体锻课时间抓紧排练。尽管全情的投入使我们会全身酸痛,也许我们会晚一点回到家,但我们的心中是充实的、快乐的,因为我们知道这种满足感是课堂、书本中所无法感受到的,这种责任感、信任感、团结自豪感是只有我们才能切身体会的!
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不但是推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原本冷漠的校园小社会多了分温暖。让老师不再是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心目中,而是以一个朋友,一个向你提供帮助的长者的形象出现。不但,解除了师生之间的紧张感,更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让我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更喜欢学习,更热爱学习,更融入学习。
在此,我不得不说,这个社团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课题研究,而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份人际关系的相处。
老师与老师的关系因为社团活动的开展而了解更深入,关系更亲密。限于学科和年级的限制,老师们平时的相互认知和了解多是关于专业或者其他工作产生的,由于工作性质决定,老师间尤其是专业相差比较遥远的老师间可能只有粗浅的印象,甚至有的老师间没有交流。社团活动则提供了全新的交流空间和机会。在社团中,教师的才艺特长更容易展现出来,教师的多重身份重叠显影,个性特点更加鲜明。教工合唱社的活动过程中,老师既近距离感受了音乐老师的优美音色、钢琴技艺,同时还感受到音乐老师个性明快爽朗的特点;而一些作为社团成员的老师在合唱中展示的优秀天赋也令人耳目一新;唱歌走音跑调的老师也能豁达的自我调侃,展现其幽默开朗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