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是“以人为本”,只有最大程度地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归属感、创造力激发出来,校园才能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师生共同社团的组建大大地丰富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新的师生共同活动、探究的课外活动载体,为建设和谐校园搭建了平台。
通过对情报资料的检索,只检索到有关学生社团、师生关系的研究、关于教师社团的研究涉及也很少,而关于师生共同社团的资料几乎是空白。
我们发现虽然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但他们还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休闲娱乐,但是适合他们的活动场所很少,往往是去网吧,或硬挤进成人的娱乐圈。有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发现这些学生聪慧但误入歧途,奏出了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召开行政会议讨论研究,认为学校要搭建舞台让他们去展示自己,学生的负担越重,我们越要让他们解压甚至发泄。使他们健康成长。师道尊严有时会降低教师的威信,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们既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课题注重研究如何组建师生共同社团,促进师生和谐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目前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每人都参加了一个学生社团,并都有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由原来的课外活动时间变为了列入课表。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培养了兴趣、增长了才干。另外教师也是每人参加一个教工社团。除了这两种形式以外,我们还组建了师生共同社团,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和组织管理,指导者有学生也有老师。我们认识到此项课题具有的一定创新意义。
二、 师生调研,建立课题认知的初始坐标:
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在全校范围之内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数据整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 师生双方对社团的认识存在大量的共同点:
1. 充分认识社团的地位。
l 在学生卷的调查中,有17%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等拓展课程在所有的课程中应占有50%以上的比重;有52%的同学认为比重在30%左右较为适合,可见多数同学较为看重此课程;同时,有28%的同学认为在10%左右较为合适;但也有3%的同学认为比重在5%以下即可。
l 调查中显示,在高中阶段的社团活动中,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丰富了课余生活占88%;学到很多的课外知占67%;与老师、同学之间相处更加和谐占47%;获得了创建社团的经验占25%。
l 在社团活动的时间上,33%的同学认为一星期一次,一次一小时或一星期两次,一次半小时较为适合,有15%的同学认为一星期一次,一次两小时或一星期两次,一次一小时适合,而其他更多的同学认为根据情况可适当增加或减少。教师认为社团最好能定时开展,师生共同社团的开设最好是师生共同商议后确定内容,社团活动的成绩应当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内。
l 不少老师在答卷中都认为社团活动应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指出:应将社团活动作为课程纳入学校课表中,少占用课余时间,同时也能充分保证社团活动的时间;社团活动与课程建设可以结合得更加紧密一些。
2. 师生均有明确的参加意愿。
l 有57%的同学非常希望学校开展社团活动,37%的同学较希望开展社团活动,可见在同学中还是极为看重社团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也有7%的同学持以不希望及无所谓的看法。
l 有60%的教师表示自己非常乐意参加社团,有23%的老师表示无所谓,有15%的老师表示工作太累没精力和时间参加社团。
3. 师生喜欢参加的社团类型趋同。
l 在开展的众多社团中,有58%的同学偏爱兴趣类(类似街舞、动漫社等)社团;有33%的同学偏爱体育类社团;有10%的同学偏爱学术类(类似竞赛、学科拓展提高等)社团,也有同学偏爱文艺类社团。
l 在同学们的眼中,他们希望参加的社团有:数学社、英语社*、日语社、书籍欣赏社、中国钱币文化教程、羽毛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乒乓球社*、时政讨论社、金融社、法制社、摄影社*、围棋社、心理社*、编织社(DIY)*、街舞社**、电影社**、音乐剧社*、动漫社**(打*为人气较高者)
l 在教师愿意参加的社团类型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7%的老师表示希望参加兴趣类(如摄影、音乐剧欣赏、西点制作、多媒体技术、十字绣、编织等);有48%的老师愿意参加体育类的社团(如球类、棋类、瑜伽、健美操、太极拳等);有7%的老师愿意参加学术类社团(如学科竞赛、学科课题研究等)。
l 在关于哪些社团类型适合开展师生共同社团的社团类型的调查中:有31%的老师认为学术类社团适合开展师生共同社团;有67%的老师认为体育类社团适合开展师生共同社团;有82%的老师认为兴趣类社团适合开展师生共同社团。
4. 组建社团的形式都希望以教师为主导。
l 在同学们心目中,有62%的同学认为最好是部分由老师主讲,其余由学生主讲或自主活动,以互动方式呈现 ;有35%的同学认为最好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领导,开展社团活动;也有少部分同学希望完全由老师主讲或是以学生为主讲,老师在旁偶尔辅导。
l 有67%的老师愿意参加由教师指导的教师社团;有59%的老师愿意参加由教师指导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社团;有27%的老师愿意参加由学生指导的师生共同社团。
(二)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较为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
l 在社团的宣传活动中,有68%的同学认为宣传海报能吸引他们对于社团活动的关注,也有17%和15%的同学认为通过校报刊登或广播台介绍的途径能吸引他们的关注。
l 90%的同学认为对于组建一个社团,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75%的同学认为热情开朗的人格也是极为重要的,而47%的同学还认为较强的学术能力也是组建一个社团所该具备的能力,此外,也有同学认为一个人要组建一个社团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有毅力、有教导他人的能力。
(三) 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功能认识较为全面,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催促教师进修。
有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体会中写到:社团活动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教师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使得师生都得到可持续发展。
2. 展示学生才华。
有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体会中写到:社团活动把二期课改的要求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要求出发提高学生的素质。若学生成为社团的指导者,一方面可以展现他们的特长,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也是种有益的尝试。
3. 加深相互了解。
有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体会中写到:师生共同社团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社团活动让老师有机会了解学生课堂以外的另一面,能建立师生平等地位下的交流。
4. 营造和谐氛围。
社团活动有利于创造一种课堂以外的比较宽松的教与学的氛围,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师生共同社团中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社团活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可能。社团活动提供了更好的人际交流的平台(师师、生生、师生)。
三、 制定章程,熟悉社团建设的组织形式:
各个社团拟定章程的过程,其实也是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管理组织能力的过程。不少社团的章程结构清晰,内容完整,显得相当成熟,这里重点推荐以下几个章程:(具体见附本)
在学科类社团中,如化学社团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中处处有生活″为理念,以“自主探究自主创新”为宗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和情感修养,通过开展融思想性、技能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激发学生爱国爱校,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热情。
在体育类社团中, “德诚篮球社”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宗旨,团结全校篮球爱好者,通过广泛地开展篮球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在促进篮球文化在校园的传播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并且积极组队参加市、区里的各项篮球赛事,开展校内外技术交流活动,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进友谊的目的。社团成员必须品行端正,没有受到任何处分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本校在校学生。会员要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作风,杜绝一切不良的个人主义行为,积极参加活动。
在咨询类社团中,心理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健康活动,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普及呵护身心健康的基本常识和自我调节的有效策略,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素质。积极关注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打开心结。
四、 师生共同社团,师生共同成长:
师生共同社团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交流性质的一种社团。如英语影视欣赏、十字绣、篮球、舞蹈、太极拳等社团。体坛上的师生对抗、技艺上的师生交流、艺术上的师生对话……都能碰撞出很有价值的思想与情感的火花。教师充分发挥自我的学科特长和个人优势,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学术天地。
如政治教研组的四位老师和高一高二的学生组建的“纵横社团”开展课题研究,近期作为区级课题已结题,(具体见附页)。
例如对过去“提倡高消费、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怎样投资理财(房地产、金融产品是否是虚拟经济)、青年人使用银行信用卡过分透支等等问题如何看等问题有待于我们在研究中进一步理解。
由此引发对:
(1)、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出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方面的法律问题的研究,成立了《生活中的法律》兴趣小组。
(2)、由“钱币文化”引出“茶文化、花卉文化、旅游文化和古代的科举文化”的研究,成立了《钱币文化》兴趣小组。
(3)、由“金融知识”引出在金融危机中如何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财产得到安全的研究,成立了《金融知识入门》兴趣小组。
(4)、由“时政热点评析”引出在迎世搏的日子里如何提高上海市民的素质,整顿市容,大学生就业难、汉字文化、老西门市容问题、浅谈“草根文化”、浅谈华泾地区交通问题、透视山寨现象、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研究,成立了《时政热点评析》兴趣小组。
学生还自己组建担
“英乐剧社的日记本”中叙述到“每次的社团活动都十分期待,期待着离心中的完美理想又近了一步!即使有争执,有过分歧,但在坦率的沟通中,我们彼此间也更加了解,也更多地学会体谅、考虑别人。所以,在经过交流后的我们,每次的训练总是格外认真,大家在沟通后的感情也更加深了。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群充满热情、乐观开朗的孩子,笑着、唱着、跳着,利用课余、体锻课时间抓紧排练。尽管全情的投入使我们会全身酸痛,也许我们会晚一点回到家,但我们的心中是充实的、快乐的,因为我们知道这种满足感是课堂、书本中所无法感受到的,这种责任感、信任感、团结自豪感是只有我们才能切身体会的!”
五、 初步尝试,梳理四个方面的丰富收获:
一年多来的社团实践活动受到了师生双方的热烈欢迎。略加概括,社团活动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信:
这一方面,象棋社社长王诗琪同学的体会最为深刻:
附象棋社社长王诗琪同学的体会:
如果是以前的我,也许根本不能体会象棋真正的意义,而现在,它在我的生命中从特长慢慢演变成为一种责任。
我真的是被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所感动,不仅仅是兴趣使然,在他们中的个别人,我甚至还看到了在我一个黄浦区象棋队员身上所很少看到一份执着与坚定,他们不是为了高考的加分制度,也不是一时的三分钟热度,而是长久地、不间断的追求!那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除了拿奖之外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那是金钱与荣誉都不能满足的一种特别的感受,为我自己而感到骄傲,也在心底为自己默默鼓掌。
真的很感谢同学们对我的肯定与信赖,他们的掌声与赞扬绝对不会低于我所得到的任何荣誉!
(二)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社团活动打破了 班级之间的隔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都有可能有所改善,例如不少学生选学杨式太极拳是为了教会父母,有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社团活动的构建给了学校区别以课堂的师生平等交流契机,使得课堂环境的良性互动有了共同构建的可能,使得有特长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语
我希望这个社团能与我任教的语文学科有所关联,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拓展延伸;我希望这个社团能有它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生能成为社团的主人,帮助他们开启除了学习之外的潜能。查找资料、选择剧目、设计流程、编订方案,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终于要迎来社团招募了。
这次社团的开设准备和招募过程,是又一次师生共建社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成功实践,同时,它也让我体会到要营建“温馨教室”,师生之间的坦诚和信任必不可少。
(三)有助于增强合作意识:
请读英乐剧社的社长的体会。
我们的英乐剧社(by社长王圣莹)
起初我想创建这个社团的原因有些冲动。就是想让高中生活变得像电影里一样丰富多彩,不是只为了死读书考上大学而读书,想要把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让别人看看,我们中国的学生,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也不是那么功利的。想要体验,张扬那份青春,那份活力。
我终于明白,一个社团要想团结,就要与人分享你的想法,共同奋进,共同承担。在社团中没有“我”,有的是“我们”
它教会了我们怎么样成为一个团队,教会了我怎样去当一个社长,怎样去当一个领导人,虽然我并未全部参透,但早已受益匪浅。
希望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们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也希望“我们”可以在市八传承下去……
(四)有助于建设“温馨教室”
上海市中小学的“温馨教室”建设,旨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生态的均衡发展和师生的共同成长。我校开展的社团活动符合“温馨教室”建设的三大原则“共建共享原则、注重过程原则、自主创新原则”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建设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多了课堂以外的交流途径,培养了教师的育人的自觉意识,提升了师生的自我认同,使得和谐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可能。
通过社团章程的制定、案例的积累、成果的展示等活动,为师生间搭建平等交流、对话沟通的舞台,使师生关系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追求中迈向和谐。
在师生共同社团、教师社团及学生社团发展建设中,突出以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为本,师生共同构建社团;尤其在师生共同社团中,强调能者为师,共生共长的协作探究的新型师生关系。加深师生间相互了解,共同营造和谐氛围。
六、 对后阶段课题工作的打算:
1. 加强师生共同参与的社团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种类型社团的管理模式,继续修订社团章程。
2. 致力于搜集师生共同社团活动中的案例,编辑成《上海市第八中学师生共同社团案例集》。
3. 培养社团领袖和骨干教师,搭建舞台,为各社团提供展示的平台。
4. 进行“依托师生共同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共同社团促进温馨教室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