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成果摘要
上海市第八中学 卢起升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2006年3月,经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课题《高级中学“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2005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项目,项目编号为B05100。经过三年的研究和一年的成果提炼,现从“为何要选择本项课题进行研究、对本项课题如何进行研究、本项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进行课题的结题报告。
课题组主要是通过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这两方面,对“为何要选择本项课题进行研究”作如下论述:
课题提出的背景
1、高中扩招。
2、社会对“减负增效”的要求强烈。
3、师资队伍断层严重。
4、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
课题研究的意义
1、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高中扩招后,学生生源和教学内容发生了变革,学校理应帮助教师根据教育规律,选择合理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形成能够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会做人和学会求知”的水平必须同步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只会让学生承担过重的学业负担,只有两者同步提高,才能相得益彰。“增效减负”就是要求教师将做人和求知两者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汲取身心成长的养料,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3、上海市二期课改推进的需要
“学生观、质量观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的要求,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是不会关心这些要求的。学校理应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了解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所倡导的观念,并在实践运用中不断理解和把握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行为的转变过程中有效落实课改要求。
4、学校管理创新的需要
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阻碍课改理念与高中各学科实际教学成效之间的“瓶颈”。课程改革呼唤着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作相应的变革,课改理念要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系统为保障,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呼唤着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出现,以实现增效减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本项课题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和主要过程等五个方面,对“如何进行研究”作如下论述: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运用校本管理理论,探索校本教学管理与教学效能之间的相关性。校本管理主要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学校民主式的自我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在授予学校相当大的自主权的同时,也让学校肩负着对等的责任,并加强对学校的问责;校本管理的成果应当通过学校效能的提高来反映(郑燕祥著,陈国萍译,《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pⅢ)。
2、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实践,从而实现持续地专业成长。主要促进四种教学观的形成,一是由注重知识传授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变为师生平等的对话;三是由单向的信息灌输变为多向的信息交流;四是由划一的教学形式变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3、探索学生发展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交往合作和团队作业的能力。主要是促进四大转变,一是由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二是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三是由书本学习到学习学生的转变;四是知道到问题解决的转变。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有效地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主要是从三个维度上优化学校教学环境,一是“增效减负”的确立,“增效-减负-增效”实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是教学中心的确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做人和求知”的有机整合;三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确立,通过“实践-反思-实践”,促进师生“德和业”同步发展。
2、形成良性的教学管理机制。研究和开发出“增效减负”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3、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系统。研究和开发出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4、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形成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生动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开发,主要包括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管理策略和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和方法。
2、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操作,主要包括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诱因、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分析和增效减负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3、增效减负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激通反新”的语文教学法、“创思讲练创”的数学教学法、“导吸拓融”的英语教学法、“学案导学”的物理教学法和“创疑建新”的化学教学法。
4、增效减负实践探索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主要包括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做法和个案研究。
5、增效减负实践探索中的学生个性发展,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做法和个案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增效减负的学科教学及学校管理资料进行分析、综述和理论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SPSS统计方法。具体了解高中教学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3、行动研究方法。对学校实施增效减负的途径、方法、手段进行一系列设计、实施及评估。
4、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过程进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学校增效减负的具体实践模式。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五个阶段。其中2006年5—8月为第一阶段,即课题启动、规划和设计阶段;2006年9-2007年8月为第二阶段,即课题研究全面展开阶段;2007年9-12月为第三阶段,即课题成果提炼阶段;2008年1-6月为第四阶段,即课题成果反思阶段;2008年7-2009年6月为第五阶段,即课题成果形成阶段。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两个方面,对“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作如下论述:
本课题形成的主要成果是:确立了一条主线“增效减负”;促进了两维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三大成果“教学管理机制、校本研修运行机制和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是以学校的现实状况为起点,通过探索教学管理的规律和积极有效的实践,最终形成了教学管理、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将这三者统称为教育模式。通过积极的实践,最后编著了《高中“增效减负”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操作》,卢起升编著,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年3月。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在实践对“教学管理机制、校本研修运行机制和课堂教学模式”这三大成果进行完善和应用推广。
2、构建增效减负教育模式的评价机制,期望在课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形成科学和促进性的评价体系。
3、增效减负特色学校建设的建构,期望将这一教育模式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探索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将学校建设成具有增效减负特色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