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生缘何不愿学物理
2004-10-29
东方网10月29日消息:一名名牌中学的毕业生学了整整五年物理,但是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却发现他居然连交流电是什么都不清楚;而本市某名牌大学的物理系系主任则连连抱怨,招来的上海考生,连“动量”这样基本的物理概念都没学过。上海市物理学会日前的一份对全市部分中学和大学的调查显示,本市高中在物理教学上的一些具体“减负”措施实际上减掉了学生学习物理这门承担着“自然科学敲门砖”学科的热情。
有关数据显示,上海市选择物理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在5年之内下降了50%,市物理学会在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也发现,上海考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方面总体上要比其他省市的考生困难。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师生认为上海物理教学比较“活”,但是没有其他省市“实”,教学知识面比较“宽”,但是没有其他省市的根基“深”。教材中不少必要的基础知识被删除了。接受调查的教师和学生中有80%认为教材趣味性有余,系统性和可读性不足,教学内容和练习题难度差异大,不利于学生自学。所以学生对把物理确定为自己高考科目没有把握,也因此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一些专家认为,虽然物理学教材追求难度和深度对学生来说确会增加学习负担,但是对于重要基础知识的武断删节,使教材存在明显“先天不足”,这直接“制造”了新入学大学生不知道交流电的笑话。
实际上,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多数学科来说物理学都具有基础的作用。比如,“能量”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概念,几乎所有物理现象及相互作用都与能量的变化有关。而在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中,能量的变化是很多现象的原因,这些学科都要涉及能量这个基本的物理概念。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陆昉教授说,物理和数学、化学一样是“认识世界的基础”,物理学中的大多数概念都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有基础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本身角度而言,由于现在的大学基本上都采取“平台教育”,数理化都要学习,而高考则是这些学科分开选择,学生在高考的“指挥”下,忙于某一个科目而忽视其他科目的学习,客观上来说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非常不利。
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对高中物理的教材和教学进行改革,这也是促进素质教育,落实“减负”理念的重要尝试。上海高中生渐渐远离物理的现实,则提醒我们,对于“减负”的理解,以及减负措施的制订实施,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因为要“减负”,就把学科之树的根系轻易斩断。
编辑:小竹 来源:文汇报 作者: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