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反思
——市八中学“视点结构教学技术”课题组活动纪实
上海市第八中学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2003年1月开始作为上海市黄浦区的试点学校,参加了“视点结构教学”课题研究活动。
一年来,我校的“视点结构教学”课题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组建和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003年1月组建了市八中学“视点结构教学”课题研究小组,9月,鉴于学校教师变动和工作需要,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吸收愿意参与,有志于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加入。重新组建的小组由 8名中青年教师组成,任教科目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8门课程,力求研究小组教师先行一步,边探索边实践,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从组织上确保“视点结构教学”最终在全校教师中推广普及。
2、完善课题研究活动机制,促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
为了把“视点结构教学”课题研究工作落在实处,我们紧紧围绕学校2003学年工作计划,统一部署,统一要求,把组织课题研究工作与上海市教委推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聚焦课堂教学”系列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从能否有效推进“二期课改”、能否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具体措施有:
①、以本校课题研究小组为主体,抓好“视点结构教学”理论学习。学校创造条件,固定活动场所,保证活动时间,专人召集组织,力求课题研究小组活动经常化,把组员自学与组内交流研讨结合起来,提高思想觉悟,加深理论认识,努力使小组成员基本掌握“视点结构教学”操作规程和要求,树立“视点结构教学”新理念。
②、以学校2003学年确定的“课堂教学会诊”、“教学创新大赛”工作为契机(全校每位教师选开一节课,学校负责摄像,组织大家评议,寻找闪光点,总结教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全校中青年教师用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开公开课,参加教学创新大赛),我们要求凡参加课题组的教师,从确定课题、设计教案,到课堂实施教学,再到说课、评课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视点结构教学”理念,力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领会和把握“视点结构教学”的目标设计要求和操作规范,以组内说课、评课为抓手,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力求凸显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从而提高参与课题研究者的自觉性,主动性。
③、积极贯彻落实“区视点结构教学研究小组计划”,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2003年9月,申报展示课的推荐名单,送交教案材料;10月份,我校叶铭的《基本不等式》、吴小英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公开课,参加了“黄浦区部分学校视点结构操作技术教学展示活动”,课后,在
3月至5月份,我们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教学创新大赛”。根据计划安排,从教研组组内选拔(
一年来,我们的主要收获是,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不断拓展,大家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已经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开展“视点结构教学”课题研究活动,与上海正在实施的“聚焦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能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的教师已颇有心得,初尝甜头。
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完全统一。由于参加集中辅导培训不系统,时过境迁,后来的自学任务未完全落实,加上认识水平局限,有的小组成员还没有从最初的怀疑、不认同过渡到认同、完全接受,主动参与,还没有从教育规律和教学艺术的高度去认识“视点结构教学”模式,没有把参加试点工作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联系起来,没有达到非参加不可的觉悟;有的小组成员虽有参与热情,但觉得“视点结构教学”系统过于庞大,设计要求和评价栏目过于复杂,目标设计还不能完全做到清晰准确,而且“点的确立”还不能针对所有课程章节内容、针对每一节课,觉得按照这一模式来组织教学程式化气味太浓,局限了教师的即兴发挥;语数外主课教师积极性不高,生物,历史,政治教师有热情,但由于课时少,而现行教材内容任务重、头绪多,未能跳出教材内容的束缚(有时我们在尝试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点”来进行目标设计时,会产生较为新颖的过程构思,但由于种种限制,没有办法一一尝试),有时感到无所适从,学生不买帐,囿于学科劣势,收效甚微,因而知难而退。还有,我们出外听课培训、聆听专家点评指导的机会不多,到外校听了几节课,普遍感觉,如果不拿到教案设计资料作参考,看不出是应用“视点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加上校内“视点结构教学”公开课未能充分凸显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因此,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2、校内研讨氛围不浓,试点工作奖惩约束机制尚未彻底形成。表现在小组成员多为班主任,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都比较重,事务缠身,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视点结构教学”研讨活动,小组研讨活动不经常,想出外观摩听课也因为学校排不开课程没有办法实现;几位听课的教师也没有及时将听课、评课的情况向小组成员传达反馈,大家缺乏思想交流,停留在各自为战的层面,没有形成合力。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能够把“视点结构教学”试点工作同教师的业务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的良好办法,因而工作开展不平衡,在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有些工作还只能依靠小组成员的自觉性、主动性来开展。
3、掌握理论还不够全面准确、操作技术还不够规范熟练,表现在:目标设计还存在较大问题,操作层面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难题,比如针对每节课的内容确定一个清晰的“视点”还有一定难度,还不能跳出章节课时计划束缚形成“大教材观”;关键词往往定义不准,难于涵盖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上位、下位、平行概念关系混乱,对教材内在逻辑联系把握不准,没有形成点线面知识结构;点延伸没有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导致教学随意性很大,有可能跑题。
另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没有凸现教学特色和优势,我们的试点研究还没有最终得到广大教师、尤其是区学科教研员的认同,因而遇到很大阻力,比如几次评课中,教研员都在肯定成绩成功的同时,提出学生的活动似乎少了一点,没有很好实施师生互动,我想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但责任不在开课的教师,因为短短一节课,教师要完全按照“视点结构教学”操作规范施教,要让学生完全按照“点引入”、“点揭示”、“点强化”、“点延伸”、“点回归”、“点检测”的思路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肯定是处于被动的地步,如果主动权交给学生,往往就会顾此失彼,能否很好地调控课堂运行,完全要看教师有没有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艺术,而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种苛求。因此,“视点结构教学”技术从操作层面上,尚有值得研究解决的难题,有关“与二期课改背道而驰”的种种议论并非空穴来风。我们的理解是,“视点结构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技术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自有其科学性,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引导教师科学处理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行为的有效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说,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课堂以学生为主,学生是主体、是演员,教师是主导,是导演,那么,我们的试点研究工作就是努力使演出的“脚本”更规范、更利于演员的充分发挥。总之,现在需要着力解决的,不是我们应不应该试点推广“视点结构教学技术”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有效的推动研究探索和实践“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如何把试点变成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的问题。假如有人要问,“视点结构教学”课题研究还能走多远?我想我会坚定地回答,虽然面临许多困难,虽然推进很慢,但它是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的是有生命力的,我愿做一个铺路石,做一个无怨无悔的探索者。
今后的打算:
立足本校实际,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把组员自学和组内研讨相结合,确实达到认识提高,觉悟升华。
每一次参加区课题研究活动后,及时组织我校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座谈讨论,传达精神,交流科研信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协商讨论深化研究的办法措施。
尽可能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与专
积极配合、落实“区视点结构教学研究小组计划”,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推荐反映学校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的文章,推荐示范课参加区中学块的展示活动。
积极开展对外研讨交流,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求扭转被动局面。
上海市第八中学“视点结构教学”课题研究小组 林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