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60%~70%的诺贝尔奖?《素质教育在美国》就上述问题,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用“参与观测法”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国内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的儿子矿矿五岁到美国,成了他的研究和观察对象。作者的叙述和分析,引人入胜,诱人深思;所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读完好书,心潮澎湃。在美国的校园里,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于是,才有师生间的平等争论。争论,是创造性的开端。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从教17年了,我一直在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此番话,突然让我有些顿悟,教育的本质其实十分简单,就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为此,我们每天从事的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给予学生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但现在,教育被注入太多的非教育功能。——明知有些做法对学生不妥,但在现行的中高考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中,却只能跟着高考指挥棒,对学生进行灌输。我们常常很纠结,我们的教育理念在转变,可是,如果只有教育理念转变,但教育管理、评价制度不变,反过来,这只会加重对现实教育的无奈,让我们教师们处于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在我国,两大教育现实,让家长们无法回避,一是义务教育严重的不均衡,校际间存在明显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差异;二是中高考制度以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选拔学生,而升入好学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又与未来的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地位等关系紧密。在这两大现实面前,家长关心的不是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而是能不能在眼下的竞争中“获胜”,“抢得先机”。还有近年来为什么出现留学低龄化倾向,是不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基础教育比我国水平高,或是中国学生低龄留学,是为了避免国内激烈的竞争?如果是这样,我认为也就小瞧了这些学生及其父母,对竞争的承受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4月11日公布的《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报告显示,88.9%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经济会持续发展。90.2%的中国高中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可与此同时,48.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假如能自己选择,希望出生在别国。从基本逻辑分析,既然有90.2%的中国高中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就不可能有高达48.7%者表示“假如能自己选择,希望出生在别国”,哪有一边自豪着,一边却又不愿意的呢?假如中国学生自己能选择,他们有多少能选择中国的教育呢?
实际,我认为美国、加拿大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无多大优势,其对中国学生和家庭的吸引力在于她的选择性,而这恰恰是我国教育所不具备的,或者说最大的不足——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中国《论语》中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实现了对创造活力的解放,也真正让学生减负,尤其是减轻没有自主空间所带来的学习精神负担。前段时间,湖南湘潭湘机中学一次晚自习的意外停电,引发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学生称把心里积累很久的怨恨都发泄出来。我并不赞同“焚书”是学生在进行一种争取自由的表达,因为他们的表达其实并不自由,另外他们在这番表达之后,还必须回到现实中,以没完没了的学习去迎接没完没了的考试。这无疑是十分令人沮丧的。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确会面临各种来自学习、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的压力,因此,总会有压力之下的负面情绪,这是极其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予学生倾述、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我们要把学生当一个人,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的确无力改变我看见的现状,我也无意于评价中美教育的优劣,但我还是想说:我可以一点点做。我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将每一节课作为自己的“谢幕演出”,理清思路,精选例题,突破重难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时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会了学习,一点点感受数学的美。我可以在班主任工作中“以达理通情,用真心谈心”,公正、真诚、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坐下来静心倾听学生的喜怒哀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得到真正的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
或许刚才所说的“可以做”显得空乏陈词,但我觉得如果在你的心里“爱学生”,你一定会有永久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我们都深知时代的机遇、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要求也愈来愈高。如果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可以说是许多孩子在学校一切思想和行动的中心动机。尤其是生活在这座活跃并将更活跃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孩子,其独立性特征更加明显,其对教师的情感依恋也正在趋向复杂化。我想这就要求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处处充满爱心,向学生奉献真情,来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更来不得半点虚伪和矫情。“爱学生”,你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业务能力,这样你才有爱的能力;“爱学生”,你必须有开阔的胸襟和无私的奉献,这样你才会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乐趣;“爱学生”,你必须迎接挑战,认真学习,用“爱”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久前,我看见这样一则新闻:一份长达5页的学生来信摆在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面前。这封信出自该校新闻学院2011级的一位本科生,他在信中问“根叔”:“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处呢?就算要用,也往往是在用之前,就被遗忘和荒废了。”以前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我,也经常问:老师,你就准备一辈子做数学题了?又不做数学家,用得着吗?以前我也问过自己。和各位同仁们一样我深知教师工作的辛劳,常常夜不能寐,我们要思考课怎么上,学生有什么问题;我们忙忙碌碌却常被人误解:不就是循环地在重复教授知识吗?而我们必须十年如一日地对每道题亲力亲为,我们必须思考今天的教学得与失,面对这一切,我还是想说:我会无悔地做。当今天的你无悔地付出做老师,无悔地钻研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无悔地甘于寂寞只为托起明天的太阳,我想我应该拥有了作为教师的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