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从来就觉得自己应该是归到“读书人”的行列中。因此,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读书就如同饮食一样,是维系自己职业生命必不可少的给养。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读书究竟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段老师给了我这个“命题”,不由得让我反思起自己从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型教师”的历程中,自己的读书也经历了从“懵懂”到“有思想”的发展;让我深入地思考如何通过科学、高效地阅读使自己的职业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一、 “有思想的阅读”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能量之源”?
在思考阅读和自己的专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时,我喜欢用生命科学的观点来分析。我突发奇想: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你不再有阅读的机会,那么你还能继续当教师么?也许能勉强支撑短暂的一段时间,但是很快,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的教学好像变得很乏味、甚至令人生厌;感觉不再有激情迸发,创造力快速枯竭。如果是那样的话,工作毫无乐趣可言,职业的生命力也就丧失了。这就好比地球生物圈,为什么能生机盎然?因为有能量(太阳能)不断地注入,如果失去了能量的来源,那么物质转换就失去了动力来源,生命也就终结了。无论是生物个体,还是整个生物圈,都是需要可以利用的能量来维系的。因而,阅读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就是维持其“生命力”的能量之源;而有思想的阅读,则是高效率“获取能量”的途径,使职业生涯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是关于“为什么需要阅读”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应该就是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去读书的问题。
二、 哪些书成了我职业生涯的能量之源?
生命科学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任何生物,都是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不可分割的。环境,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对于人,何尝不是如此呢?自己职业生命的进化,正是与所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们经常所说的“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合作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能够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能够和同伴切磋的时空也受到种种限制。然而,阅读正是拓展和专家对话、与同行交流的一种途径。我的阅读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种渴望: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交流、与教师同行的探讨。而生出这种渴望的缘由,则是因为“教育,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正是这种遗憾,成为教育永恒的魅力”——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太多的问题让我困惑、刺激着我的好奇心,让我有征服的欲望。例如,为什么有的学生始终是低认知需求(不要读书)?怎样能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的需要?怎样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怎样应用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等。
一些看似司空见怪但又令教师们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的现象,其实是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一些规律或者说原因的。学习是基于神经生理基础、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复杂活动,其调控的本质规律,甚至可以从基因入手去研究。因此,教育的发展是多学科发展的共同成果。作为教师,一定不能主观臆断,要以科学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因此,我迫切地想了解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对于教学有应用价值的重要发现,帮助自己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许多国外的较新的研究成果,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发。例如,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罗列了许多教师们感到迷惑的问题,用丰富的案例和令人信服的分析给予教师们实实在在的建议。如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题海战术有用吗?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和对策。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思考和做法得到了理论支持。再比如说,由美国人Eric Jensen所著的《不同的脑,不同的学习者》一书中,呈现了不同的学习障碍类型,分析其形成的生理学基础和环境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为我们客观、公正地去对待学困生,寻找帮助他们的有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革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的研究方向是发现并革除教育的弊端,优化育人环境,能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因此,教育理念在不断地发展中。近几年的发展尤其快。人们不断地考察教育改革的成效,引发思考和争论,并积极开展实践以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教育理念的主流观点正是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体现。作为教师,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并加以落实,必然会极大地影响教育质量。所以,我还会经常阅读《上海教育科研》、《现代教学》和《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还有教育研究部门编撰的专题综述,以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和期待;专家、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在课程理念、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的思想和做法,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带来不少启迪。
如果说上位的理论、理念是对自己的行为给予引领和指导,那么同行之间的切磋,则能使自己认识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也发现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从而能更好地成长。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学》等都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案例、心得感悟和最新学科发展成果介绍。比如,关于“粘菌”,是一种介于真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一类奇特生物,在高三选修教材的微生物分类一章中有介绍,但是内容不多,在《中学生物学》杂志上有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这给我们丰富本体性知识带来了方便。另外,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对于我们更新知识、及时地服务于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生物学教学》杂志中有生物学科技信息专栏,介绍有关进化、遗传、免疫、干细胞技术等方面的新成果。比如,关于艾滋病,科学家从来没有停止国内研究,从寻找人类或者其他动物的抗艾滋病的基因,到研究转基因技术预防艾滋病的应用,将分子遗传学与免疫学相结合,体现了分支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科研特征。这一类资料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术专业类期刊中还有大量的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试题评析、教学策略模式的探讨等,使得全国各地的同行有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样一节课,例如《伴性遗传》,就有很多的教学设计发表,对照这些设计,可以分析设计者的指导思想、思路和策略,就像同课异构一样,可以发现各自的特色与不足。
三、 做一个有思想的阅读者,发展自己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作为一个“新手教师”时,阅读的初衷在于渴望更多更快
地积累,阅读时对作者由衷的敬佩、崇拜进而模仿;而现在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色,阅读是为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发展自己的思想,了解科学、社会的进步;对于众多学说流派有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再是肤浅地盲从,而是能通过阅读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创造的热情。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批判性、创造性思想,是自己职业生命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