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
顾若蕙
这是一部我从大学读到出社会工作的小说,大学里读的时候,觉得文中许多字句深深打动自己内心深处,但那只是纯粹的感动而已。大学毕业,同学变成同事,朋友变成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的周遭悄悄地起了大变化,于是我再次拿起了朱少麟的《伤心咖啡店之歌》,看完后仍是怔怔呆坐着,觉得心情有点沉重,有点失落,在那当中又掺着淡淡的感伤。不一样的是,现在读完小说,留给我的绝不仅仅是淡淡的忧伤,而是许许多多关于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朱少麟是一位台湾作家,她笔下的故事自然也发生在车水马龙的台北。“伤心咖啡店”是书中所有人物出场的地方:一些不同背景的人因为曾经在一家大公司共事过,后来发现这家公司只不过是个空壳公司,自己也成为被积欠薪水的员工,但这些日子让他们产生了革命情感,于是决定共开一家咖啡馆。出资的只有海安,真正经营这家咖啡馆的是小叶;而吉儿、素园、藤条都是下班后偶尔来店里帮忙的。故事的主角人物马蒂则是在一场婚宴中得知大学时代的前男友已经死去的消息,她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进入了这家咖啡馆,认识了这些人,于是展开每一场各有不同的人生舞台。
何谓“自由”?
故事的发生地虽在台北,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忙碌与上海又有何异?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富有,也越来越繁忙,当我们从文明人的角度,去俯视荒凉贫穷的国家,我们深感自己的幸运;然而当我们用繁忙的身躯,去看落后却悠闲的国家,我们又何其羡慕他们的自得。城市的喧嚣充斥耳目,时间快速的流逝,总是感叹长得太慢却老得太快,我们是城市的螺丝钉、是转个不停的陀螺,事情太多永远都做不完。因而总是听到内心无力的呐喊“给我自由!”
书中每个人都是不自由的,每个人不自由的因素却不太一样,马蒂是因为一直在寻找家的感觉,所以无法和人亲近,自己束缚自己,成为一个不自由的人。小叶因为爱上海安而失去自我,被爱羁绊住的她是不自由的。吉儿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失去挚爱,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自我封锁了对理想的热情,她也不自由。素园是个上班族,她与老公为了在台北生活下去连孩子都不敢生,任何一点小小的愿望都因为生存被迫搁置,这样的上班族何来自由?众人羡慕的海安集美貌智慧财富于一生,该是自由的吧,但他的心拒绝别人的爱,过度的“自恋”使他不自由。
到底什么是“自由”?
在我看来,自由不存在于世界上,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简单来说,就是心灵的自由。想要将它以何等的形式呈现出来,似乎也只端看于个人在心中对它所赋予的价值。古人说:「无入而不自得。」自己的心境由自己决定,不受外界的任何人事物所影响。这也是种自由吧!
在繁忙的都市中,我和许多人一样,每天赶着公交车上下班。在街上来回快速穿梭的人群中也有我的踪迹。在什么都追求效率的今天,许多人觉得坐公交车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实在不如地铁来得畅通无阻又节约时间。路线的关系。我家到学校根本没有办法坐到地铁,却也因此让我爱上了做公交车的时光。偶尔闭目养神,但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回想一整天发生的事、说过的话,回想反省着,或是想着更久远之前的事情……虽然每天沿路的风景都是相似的,但心中却总会闪过不一样的画面。
说自由是可遇不可求的应该并不为过,或许该说是顺其自然较贴切点吧。我们常常不愿轻易妥协,是不愿向周遭的环境妥协?抑或是不愿向内心的自己妥协?把自己困在其中是否过于自怨自艾?然而,将自己的想法静置一段时间,让心灵沉淀,再回头想想时,确实清晰许多。所以我想,内心清澈了,是否也就离自由更近呢?
书中的吉儿说:“自由只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你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你,不怕;环境阻挠你;不怕;因为你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因此,只要有爱,你在哪里都自由,不管你是在监狱里,还是在台北,没有人可以剥夺这自由。”我是非常同意这种说法的。
生活还是生存?
总觉得故事中的吉儿与我有许多相似之处,每每看到吉儿的言论,总是有着“对啊!这就是我要说的话”的感觉,有时却又觉得自己像另一个素园,即使心里对于人生的某个部分仍有着憧憬,却又很难跨出那一步。我想这是作者故意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矛盾之处吧!然而,最后吉儿终究选择了自己心里所坚持的,与社会互为依存,而更想将自身投入使其更加美好的力量之中。
而主角马蒂,更是在马达加斯加的山顶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不在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哪一种生活都有它必须经历的路途,即使从一切生活方式中逃离,像浪游的耶稣,他还是在经历;经历过了,收进自己的意识里,又朝圆满接进了一步。”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生活在何处,都在经历着生命的过程,这些都是人生。
至于最重要的主角马蒂,我想世界上有多少个人能做到跟马蒂一样呢?她最初对于人生的不满足,或许来自于不快乐的成长环境,最后让她作茧自缚。但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伤心咖啡店里的这一群人,他们就像是『台北人』的缩影( 或也可以扩大范围 )。在她与海安无数的言谈交流后,她竟能选择放手一搏,决定去寻求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最后她找到答案了吗?就在她走了之前的前几天,她在静坐中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不在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哪一种生活都有它必须经历的路途,即使从一切生活方式中逃离,像浪游的耶稣,他还是在经历;经历过了,收进自己的意识里,又朝圆满接进了一步。」( P.358-359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哪个地方,你都在经历着生命的过程,这些都是人生。
这本书写的是台北人的空虚,其实这种空虚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经验可以扩展到每处角落的人们,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被某些外力束缚了自己,让自己失去自我,也失去欢笑,成为一个麻木的人,但为何不沉静下来想想,什么是我心灵中真正的自由。而我究竟在生活还是生存?
朱少麟在《伤心咖啡店之歌(限量精装版)》的亲笔签名纸上印有一段话:“这时代不缺忧伤,缺乏的是对付忧伤的艺术。”马蒂在马达加斯加山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我想,在阅读的世界里,我用思考去体验活在当下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