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生来说,短暂的假期究竟能做些什么?有的学生在图书馆里决战题海之巅,有的学生在旅行中调整状态,有的同学在家里与网络相依为命……似乎这几种方式,就已经完全覆盖了大多数人的寒假生活。
然而有一群志愿者们,他们来到“大烟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经过去年年底的报名和学校面试,成为了双年展青少年导览员“小蜜蜂”的候选人。
刚刚来到当代馆的时候,同学们对于展厅里的作品都非常茫然,大型的飞机形态艺术装置、散乱一地的小零件、还有坐在展厅拐角处的姑娘在那里默读一本名为《情书》的书籍。这,可该如何进行导览和讲解呢?
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两两分组,拿着导览册自行观展,一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一边查找导览册和网络相关背景知识。经过一整个假期的努力,“小蜜蜂”们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导览主题、导览作品和导览路线,并且逐一通过了场馆的考核,于每周双休日上岗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导览讲解服务。
“刚开始听你导览的时候,我佩戴了双年展官方的讲解器。但是后来,我发现你比它强多了,就干脆把它拿下来了。很多我思考了很久都没能弄懂艺术家用意的作品,你竟然能把它分析的这么透彻。非常谢谢你为我做的导览!”;“说实话,我一直以为你是大学里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真的是没有想到,你竟然是一名高一学生。你会对现代艺术有这么深刻的理解。”
赞扬是用汗水换来的。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小蜜蜂”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他们每个人,每周至少来参观两次双年展,听了不少专业的大学生导览员导览,写下了上千字的导览词。他们鼓足勇气,在人群中向一个个陌生人开口介绍展品,即使屡屡被拒,也不曾放弃,努力地训练着自己的胆量。一场接近1个小时的导览,他们一口水不喝;展品间的距离,他们用话语缩短;在导览休息的10分钟里,他们也会戴上耳机,为下一次导览做准备……
前往当代馆负责“传媒”的志愿者曾问过这些“小蜜蜂”,去年10月学校组织活动参观双年展的时候和现在成为“小蜜蜂”导览双年展的时候,看待作品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当时还是以参观为主要目的,对一些不是非常感兴趣的作品可以选择性的忽略,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则会去多思考一些。但是现在,不管是任何作品,我都会尽力去理解它,理解作者的用意,一方面我不能在作品里融入过多的主观想法,另一方面我也需要去倾听、回答听众的问题。用简洁的语言说,就是参观的时候我只需对自己负责,但是做‘小蜜蜂’的时候,我更需要对听众们负责。”
蜜蜂的工作是辛苦而又伟大的,志愿者也是这样。只有真正爱它,肯为它付出的人,才有资格得到那份最甜蜜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