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语文教研组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是我校的育人理念,而每一门学科内部,都有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内涵,今天,我们侧重从求美的角度来谈一谈。
我代表语文组发言的题目是: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我们都知道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具备一双能够敏锐地发现和精妙地赏析“美”的慧眼,我们在语文学习上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要升华对话的高度。在风华正茂的高中阶段,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在生命和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要广泛而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跟思想和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在对话中要培养自我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具有强大的精神和艺术力量的大师们面前,也要保持自己思想和人格的独立。
其次,我们要拓宽阅读的视野。科普宁指出:每门学科的特定对象并不是现象,而是从一定的角度上所研究的整个世界,是作为这门学科要解决的那个任务的所有现象。人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中,处处都闪现着美的踪影。语文中有丰富的自然之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走进欧阳修笔下掩映于深秀林壑的醉翁亭,我们眺望李乐薇笔下那美丽的室中楼阁,我们随王安石走进褒禅山,我们随苏东坡走进石钟山,我们随着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们随着鲁彦听那海潮“伟大的乐章”;语文中有博大的人文之美,我们遥想已成云烟的阿房宫和万古弥新的滕王阁,我们触摸沈从文、余秋雨文中的吊脚楼和道士塔,我们品味王羲之《兰亭集序》透骨的潇洒和陶渊明《桃花源记》隐含的悲愤,我们感受热闹的元宵、端午、中秋和悲凉的清明、七夕、重阳;语文中有动人的人情之美,朱自清的《背影》写了浓郁的父子之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了母亲体贴入微的眷眷之情,李密的《陈情表》,抒写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追述早已辞世的母亲和祖母,悼念英年早逝的亡妻,引起我们“人亡物在”的深沉感喟。同写友情之美,有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吟唱,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慰籍,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深切缅怀,有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悲愤抒怀;语文中有感人的人格之美,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歌颂的是“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人格,方莲的《左忠毅公逸事》歌颂的是又一种奋不顾身勇斗奸贼的人格,语文中的想象是美的,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想象的翅膀可以任意翱翔,既可以打破时间的界限,又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于是没有到过洞庭湖的范仲淹,凭借一张《洞庭晚秋图》,写出了千古美文《岳阳楼记》,庄子可以逍遥地飞翔到苍茫的北冥,李白可以酣畅地梦游在神奇的天姥。阅读的时候,同样需要想象,我们要透过作品的有限形象,捕捉和领会更为深远的“象外之意”与“弦外之音”,正如朱光潜《谈美》中所说:“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语文中的哲理是美的,有人说诗的表层是情感,诗的深层是哲学。“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悟出了知识更新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悟出了多维思考的哲理。“一万个影子也叠不起
第三,我们要磨砺审美的眼光。要进一步促进自我语感的广化、深化、敏锐化和美化,在继续培养自我感知力、想象力与审美力的同时,着重于判断、归纳、概括能力与批判、怀疑、创新精神,发散性、逆向性思维能力,以及自省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善于以小见大。例如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高人照落花”。她是一种前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已;“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请明月见证悲凉的历史;“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后主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向满月倾诉闺阁幽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最后,我们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美的创造者,让我们在写作中创造美。
日本著名作家川瑞康成说过:“优美的文章似乎体现着作家的艺术生命蓬勃高涨的巅峰。当然,越到老年,这个巅峰越被锤炼得显示出超凡入圣的圆熟绝伦,但同时也失去气魄和魅力。我认为,处女作的稚拙之美并不亚于臻于圆熟的老练文章。大概因为处女作具有可塑性的缘故吧,大概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激情使作者迫切倾诉的缘故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喜欢读小学生的作文。虽然幼稚,却跃动着文章天真纯洁的灵魂。
可以说,激情胜于技巧,心灵胜于外表,这就是文章的秘密。不仅仅文章,似乎许多作家一辈子没有写出超过处女作的好作品。有不少作家的处女作到达顶峰,以后的作品不过是处女作的改头换面而已。
同学们,出名要趁早。好好地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留下你青春的文字吧,你一定会成功!
谢谢大家!
20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