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941年前内容根据《清心女中80周年纪念册》整理:
1861年(清咸丰11年),美国传教士范约翰夫人来华创办清心女塾,这是当时中国仅有五所女子学校之一。学校设立不到两年,上海另外两所女子学校停办,学生都并来,本校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女子学校。
范约翰夫人把自己住宅的一部分作为校舍,再盖竹屋为厨房。过了两年,得到西方商人捐赠的旧屋材料,才另建校舍一座。范约翰夫人一人身兼校长、会计、秘书、教员,另聘一男教员助理教务。10年后,始聘本校毕业生二人担任教职。当时凡教会学校对肄业的学生均予免费,以示劝学之意,到后来学校信用既著,学生复多,才酌收各费以充学校平时的支出。
1906年(光绪32年)8月4日,上海清心女校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这是我国女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毕业典礼。毕业生中有鲍翠凤(郭秉文夫人,结婚后改名为郭鲍懿)、华静贞和叶润园夫人(佚名)等三人,其后皆蜚声教育界。这年本校开办幼稚园,由波赛女士及张廷荣夫人主持。其后本校毕业生在社会上任事者渐多,颇受好评。
1917年(民国6年),牧敦女士鉴于小学毕业生升学困难,沪上缺乏女子中学,随即进行计划添办中学,由8学级扩为12学级。第二年先行开办二班,恰逢张蓉珍女士留美六年归国,回母校任中学教员。为扩充学生寄宿之地,时任校长高美兰女士与牧敦女士腾出其寓所,共三大间作为学生宿舍。
1918年改为私立清心女子中学。
1921年,同门厅(现东楼南部)建成,中学部迁入。该基地为长老会所购,建筑费由校友捐助、美国友朋资助,被认为是“宏敞之校舍”。同门厅(东楼南部)开始建造时,学生179人、幼稚生50人。
1923年,庚申学舍(原南楼)建成。因清心男校亟待扩充,男女两校同门及友朋捐助建筑,为第二大宿舍。从1861年到1926年学校一切行政权由美国人掌握。
1927年,沪上战云密布,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清心男校张石麟先生兼任本校校长,为期一年。在此一年之中,张校长组织校董会,并办理学校立案事宜,向上海特别市教育局呈请立案,经审查合格于1928年1月12日正式核准立案。他尽力维护本校,免受驻军之扰,持以镇定,弦诵不辍,厥功甚伟;他还提倡女子体育,由全校师生集资建造健身房一座(现南二楼址)。
1928年秋,经校董会决定,推举张蓉珍女士为校长。张蓉珍女士为清心早期毕业生,后留美六年,毕业于奥白林及哥伦比亚大学。1918年,归国回母校服务,担任中学主要教员。长校之后,对于学校各项事务,无不悉心规划,积极进展,而于校舍之建筑,竭其全力,尤多贡献。张女士作校长期间,教务主任由清心另一位女毕业生项馥梅女士担任,项女士曾于清心女校毕业后就读美国密歇根大学,也是教会中的“长老”(教会中的崇高职称),她长期担任教务主任之职兼任琴科主任,始终忠心耿耿于教育事业。清心女校在张蓉珍女士、项馥梅女士及其他诸位教员的努力下,教务蒸蒸日上,学生人数迅速增多,成绩优良,声誉卓著,成为沪上的名校之一。
1930年(民国19年),得美国友人捐助巨款,庚午校舍(现北大楼)落成,共四层,有大礼堂、音乐室、实验室、家政室、图书室、各办公室及中学教室,矞丽堂皇,美轮美奂。古希腊建筑风格,正面中部有贯通2、3层的修长的、显有女性之美的仿科林斯柱子;中间顶部山花形式,仿古希腊波塞顿神庙做法,有庄重雄伟之感。(现为市级保护建筑。)北大楼落成时,中小学部442人、幼稚生70人。
1935年,因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敷使用,新宿舍景行厅(现西大楼)建成使用。内部寄宿设备力求完善,师生交谊室之布置尤为该厅之特色。二楼美兰堂庄严肃穆,供举行小规模礼拜之用。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寇侵犯,本校由南市迁到租界协进女中上课,约半年后租得南京西路591弄5号为临时校址。因人多教室少,不敷应用,在空地上建造了临时木房一排、砖屋一间。在此非常时期,虽学校环境感受种种困难,而经张校长以往办理教育事业的精神,努力维持校务蒸蒸日上,虽幼稚园暂行停办,而本学期中小学人数已达1221人!其间,1941年迎来八十周年校庆。
1945年,抗日战争节节胜利,被占领的南市区校舍,经交涉后,归还我校,在1946年2月先将高二、三年级学生迁回南市校舍上课,是年九月,中学全部迁回南市。南京西路校舍给清心小学使用。但中学低年级学生家长要求,希望继续仍在临时校址上课,为了照顾年幼学生的困难,经校务研究决定,设立分校,初一、二年级各二个班在分校上课至1949年全国解放,方始全部迁回。
1948年,同门新厅(东楼北部)落成。
我校从1861年草创,到1921年同门厅(东楼南部)落成,直至1948年同门新厅(东楼北部)建成,历时87年。先辈们凭着那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与实干的精神,终使校园初具规模。
解放前清心女中的学生,大多为沪上名媛,从通讯录上可以看到她们住的多是租界里的花园洋房,家里也大都有电话,但她们在校园被日寇侵占的年岁里,在积水没膝的临时校区内,仍勤读不辍、参加进步运动,终于迎来了丰收的秋天:戏剧公演、钢琴演出,圣约翰、清华、交大、复旦、金陵、浙大、燕京、东吴、辅仁,还有无数杰出的校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附:关于校舍建造情况
1921年由校友捐建校舍一座 取名为同门厅(东大楼三层楼南部)
1923年由校友及友人捐助校舍一座 庚申校舍 (南大楼三楼)
1928年张石麟校长募捐建校舍一座 健身房
1930年美国善会长老会拨款校舍一座 庚午校舍(北大楼三楼加礼堂)
1933年募建校舍一座 饭厅
1935年募建校舍一座 景行厅(西大楼三楼)
1948年募建校舍一座 同门厅(东大楼二层楼北部分)
1948年募建校舍一座 校长住宅(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