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幸福之路
作者:上海市第八中学
发布时间:2012-04-20
成就幸福之路
顾若蕙老师是上海市第八中学的一名青年班主任,作为“80后”班主任,顾老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坚持“关注学生的幸福需求”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为目标,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幸福需求,努力提升学生体验幸福、获得幸福、传递幸福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顾若蕙老师积极探索、执着进取,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个正在完善中的人领着一群渴望完善的人在奔跑。”顾老师认为,想要提升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班主任作为领跑者应该先要发现幸福、传递幸福。
一、 酷炫课表,体味创造的幸福
“孩子的创意是无限的”,顾老师在班级的课程表设计上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有天走进教室,顾老师发现黑板上的课程表变成了她不认识的文字,问了学生才知道那是希腊文。值周班长的解释是:“以前课表太单调,换各国语言才高大上!”顾老师对这种变化很是欣赏,还鼓励学生考考其他任课老师课表用了哪种语言。
下一周,课表变成了图文并茂版(见附图),每节课都用符号或图画来表示。比如数学在教函数,画的是“函数操”;历史上到中世纪,课表上就有两个中世纪武士在比剑;语文学到《种树郭橐驼传》,一个驼背老人就出现在课表上……顾老师看到学生们如此有创意的课表,叹为观止,深感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深不可测。每天,老师和同学都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高一(3)班,他们很想知道今天的课表长什么样?在如此富有活力与创意的集体中学习、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啊!
同时,顾老师也在思考让班级学生的酷炫创意发挥在其他地方。有一次年级部举办演讲活动,邀请全年级老师参加,顾老师向年级部主任主动请缨,由她的班级负责设计给老师的邀请函。几天后,全年级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函:理科老师收到的是一个“ipad”;文科男老师收到的是一只纸鹤,文科女老师收到的是一朵玫瑰花。老师们纷纷为这份极具创意的邀请函点赞,许多老师还发到微信朋友圈与他人共享。
顾老师把老师们的反馈带到班级,告诉学生他们设计的邀请函大受好评,孩子们高兴得欢呼起来,似乎完全忘了他们用了好多个午休时间画图、折纸……
二、心情卡片,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
面对学生,顾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微笑的,她时不时跟学生聊聊发生在自己生活当中有趣的事,拉近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她记下班里每位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一次的生日会上,用自己的歌声作为礼物,向小寿星们传递祝福。
顾老师发现,学生幸福指数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心理问题。几年带班下来,总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对幸福的需求比一般孩子更多,更需要班主任用适当的方式去教育。
有一年高二分班,顾老师班级里转来一位性格内向、单亲家庭的女孩。女孩在学校完全封闭自我,不与任何人交谈;在家里却非常任性,常对爸爸和奶奶发脾气。顾老师知道需要从心理干预的角度入手去关怀这个孩子。她咨询学校的心理老师;查阅教育心理学书籍,发现女孩是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安,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女孩关闭了与外界对话的通道,封闭的心门好像无法解锁了。顾老师另辟蹊径,对话不一定要用口头语言,纸上对话何尝不是一条沟通的途径?!于是她开始给女孩写心情卡片,与女孩交流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趣事,一张,两张,三张……两个星期过去,卡片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然而顾老师并未放弃,她相信说不定女孩正在努力走向这条通道!
终于,一个月后的一天,顾老师在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张卡片,正是女孩的回复!女孩在卡片中写道:“老师,我以为你写几次就不写了,没想到……其实,我也想跟同学说话,但我……不会……”看着卡片的顾老师眼眶泛红,她终于知道女孩需要的是什么,她需要的是学习走出封闭的自己啊!于是,顾老师不再单兵作战,她动员一些开朗的女生每天陪她吃饭,为女孩搭建各种表达自己的平台,拜托任课老师多鼓励她。
女孩的自闭源自缺乏关爱,顾老师从心情卡片开始,继而动员周围的师生向女孩传递爱,让她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后来女孩仍然不善言辞,但至少,她不再躲在自己的壳里不愿面对外面的世界。
三、做棵“小白菜”,体会助人的幸福
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顾老师利用各种契机把学生从无限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去体验生活,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幸福。
世博会那年,顾若蕙老师担任世博园区的志愿者,即“小白菜”。“小白菜”的工作很辛苦,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一站就是4-5个小时。但是,当园区游客得到帮助,露出满意的笑容时,这些辛苦全都变成了助人的快乐。当时正值暑假,顾老师又想到了她班级的同学们,如果能把自己的幸福感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来体验一下志愿者的助人之乐,这不是一次宝贵的教育契机吗?
于是,顾老师组织学生踏上“白菜”体验之旅。以小组为单位,入园后她让学生暂时接替她的岗位,做一棵“临时小白菜”。一开始的体验并不顺利,有的学生紧张,话到嘴边开始语无伦次,甚至指错路;有的学生内向,明明知道却不敢表达。在顾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同学们互相帮助下,“临时白菜”们才渐渐熟练起来。
高温下一个多小时的体验让很多学生汗流浃背,顾老师问大家累不累,学生们异口同声说:“累!”顾老师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有同学马上又说:“累是很累,但帮助游客解决疑问很开心,我们的劳动是有价值的!”顾老师又问大家:“今天开心吗?”“开心!”学生们一边擦汗一边答道。
都说90后的孩子冷漠,不懂关心人。顾老师觉得是孩子们缺少传递幸福的机会,如果班主任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那么学生传递幸福、收获幸福的能力自然会提升。
四、话剧社,体验“成名”的幸福
师生社团是八中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顾老师任教语文,又喜欢话剧,于是开设了八中的“清心”话剧社。在社团招募之前,顾老师就在班级里物色了几位有表演天赋和表演欲望的同学,旁敲侧击将他们吸引到自己的话剧社来。没想到,因为群体效应,结果话剧社十几位社员里,有三分之一来自顾老师自己的班级。
话剧社表演的第一个剧目是经典大戏《雷雨》中“繁漪喝药”的片段,剧中周朴园、四凤、周冲的扮演者均来自顾老师的班级。排练时,顾老师要求很严格,即使是四凤端药的高度都要来回磨上好几遍。
后来,话剧社的《雷雨》片段第一次在学校公演就广受好评,参加区里戏剧节比赛也荣获等第奖。顾老师再接再厉,又带领学生排演了《我在天堂等你之家庭会议》,多次在市区比赛获奖。
顾老师班级的几位学生都是这两出话剧的主演,学校老师看到几位同学,都直接用“四凤”、“周冲”来称呼他们,孩子们一下子成为校园名人。班会课上,顾老师让几位主演与全班同学分享演出前后的甜酸苦辣,给他们看剧照,看奖状,全班同学都引以为荣,话剧社几个成员的个人幸福,一下子变成了集体的幸福
五、教师的幸福,源于学生的幸福
都说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也因为做了班主任,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更能体验到教育过程的幸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幸福需求,顾若蕙老师正是善于发现这些需求,并让学生在尝试满足这个需求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拥有自信,学会自己获得幸福,她自然成为学生喜欢的班主任,而顾老师在幸福学生的同时,也幸福了自己。
今年,顾老师任教男生班的语文学科,同时任教男生班的“四大领域”之“偶像生成”课程。当谈到文天祥等人忠于自己选择的英雄气概时,男生们显得特别兴奋,顾老师想,这就是男生的一种“英雄气概”需求吧。如果以后接手男生班,男生对幸福的需求与女生有何不同?教育方法上要做哪些调整?这些问题,顾老师已经开始思考和探索了。
这就是顾若蕙老师,她对班主任职业的探索思考,对学生幸福需求的关注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