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门,重现阳光笑颜
作者:上海市第八中学
发布时间:2012-03-11
打开心门,重现阳光笑颜
上海市第八中学 顾若蕙
【现状分析】
高二下学期分班,新班级中一位叫小怡的女生的原班主任找到我,告诉我这个孩子有点“特别”。“小姑娘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境困难,和爸爸还有奶奶一起生活,这孩子很孤僻,不爱和同学们交往,性格也有点怪,不好相处,你接班后多看着点。”我很感谢这位原班主任的提醒,但心里又有点不以为意,不过又是一个单亲小孩罢了,这几年带班过程中也见过不少,当时也没当回事儿。不过刚一开学,我便意识到自己掉以轻心了。
开学第二周,小怡的奶奶给我打电话,说小怡的爸爸因为喝醉酒跟别人打架导致肝脏破裂入院手术,家里没其他亲戚,所以要替小怡请几天假,让她去照顾父亲。虽然觉得会耽误小怡的学习,但我还是准假了。回校上课后,小怡还是经常独自坐在角落,沉默寡言,课间也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开学一个月,我甚至从未在她脸上见过一丝笑容。
【问题归因】
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孩子真的有些“特别”,于是进行了一次家访。家访那天小怡的父亲临时有事不在家,我与小怡的奶奶交谈了许久。谈话中我了解到,小怡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的性格。
父母的离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孩子的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压抑自己。
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
【目标制定】
家访后,我认识到这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小怡的焦虑。长此下去,孩子的闭锁就愈严重,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为了打开小怡封闭的心门,使她慢慢从这种自我封闭中走出来,我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教育过程及效果】
解铃还须系铃人
小怡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进行了多次家访,说服她父亲多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因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我还设法联系到她母亲,做好她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渐渐地变得开朗些了。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一)漂亮卡片送温情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会心灵受伤,从而关闭与同学、老师甚至自己周围所有人交流的窗户。爱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是缝合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小怡生日那天我把为她精心准备的卡片送到她手里,并真诚地祝他生日快乐。有那么一瞬我发现她眼睛湿润了,小怡深深向我鞠了个躬,就走了。以后的日子,每逢节假日或她的某方面进步明显,我都会送上一份精心为她准备的卡片。
一开始,小怡收卡片的时候只会鞠躬或点点头,慢慢地,我发现她接受卡片的时候似乎有话要说,于是我便等着,用眼神鼓励她说出想说的话,终于有一次,她轻轻地对我说了声“谢谢”,我甚至还仿佛看到了她嘴角浅浅的微笑。
(二)日记交流解困惑
当我发现小怡开始接受卡片这种交流方式的时候,我想试着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一次批改周记的时候,我想到了日记这个传统方法。通过日记交流有以下好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为主,以保密、尊重为原则。所以,学生能够在日记中流露真实的心声,使我能够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心灵深处一般不愿向别人披露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
不出预料,起先小怡拒绝了。可是好不容易在她封闭的心灵窗户上开了一条缝,我不想放弃。所以我先写了第一篇日记,告诉她接班以来我认识的小怡,告诉她我看到她自我封闭时的担忧,表达我送出第一张卡片后的喜悦,看到她脸上浅浅微笑时的欣慰。并告诉她,我期待她的回应。
一天午休的时候,小怡推开办公室的门,手里拿着那本日记。我高兴得接过日记,正想翻开,小怡已经害羞得离开了。日记里写道:“老师,真的很感谢您对我的不离不弃,我爸爸最近很少喝酒,也不再打我了,妈妈来看我时不再唠唠叨叨,她竟然还带我去买衣服!我知道这都是您的功劳,老师,谢谢您!”看完我在下面回复她:“读到你的日记,老师很高兴!哪天把妈妈给你买的新衣服穿来给老师看看吧!不过,老师还希望你能试着多跟同学交流,在班级里找到好朋友。”
渐渐地,日记本越来越满:“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同学相处,他们都有各自的圈子,好像没人愿意和我玩。”“老师,我的数学成绩太差了,我上课已经很努力听了,但一到做题就不行,怎么办啊?”??????
从一篇篇日记中,我听到了小怡的心声,而小怡也从我写给她的或热情、或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我对她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我用一篇篇日记搭起通向这个单亲孩子心灵的桥梁,使她渐渐卸下心防,摆脱自闭心理,用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
激发自信,回归集体
一开始,小怡不愿与人多说话,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她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肯定的。有一天上语文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我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后来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打开了小怡封闭依旧的心门,阳光笑颜重新爬上她的脸庞。
【分析反思】
在对小怡进行个别化教育的过程中,引发了关于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几点思考:
1. 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2. 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学生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压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作为班主任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成长为一个健全的“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