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母校情深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正值我的大学——清华——建校百年华诞。作为一个自本科始的清华人,此时此刻,内心充溢着一丝激动,大概无可厚非。但饮水思源,我深切地知道,自己迈向清华的起点,正始于上海八中,这一段情缘,无论如何都已镌刻进了我的历史,抹之不去。因此,恰逢母校高中也即将迎来她建校150周年的喜庆日子,我同样为之感到欣喜和骄傲。我愿写下一些文字,向上海八中致以学子的感激、敬礼和祝福。
一
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激离不开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日子,离不开回望来路,对母校于己的哺育的体悟。就我个人而言,从上海八中来到清华大学,并从清华大学进一步成长,我认为八中给予我的最重要的提升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宽口径的知识汲取。在上海八中的日子,是我开始进一步扩大阅读涉猎范围并从中汲取知识、丰富积淀的日子。八中的语文老师当年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至少给予了我充分的空间,从制度上以及个性化的指点上均对我有诸多鼓励,对我产生了莫大的激励。八中的数理化老师,尤其是物理学科相对而言走在教学前列。数理化知识的扎实,使得我以后在大学学习中可以较好地做到文理贯通,从而对于触类旁通并激发新的学术观点有莫大的裨益。对此,也可以认为,上海的(素质)教育总体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对我的迅速成长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二是课余活动对综合能力的提升。回首在八中的日子,我认为自己最精彩而动情的一笔是把学生校刊《菁华苑》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知道这份小刊物而今是否安好,新的同学是否赋予了她更新的魅力?我为这份刊物着实倾注了不少精力,我觉得她就是我的一个作品——当然还有不少其他同学的努力。在正是青春驿动的时刻,我第一次怀着一种激情和创业的心把她当做一份事业来看待,为之付出,无怨无悔。当然,母校为此给予了莫大的支持。时任校长盛雅萍老师在多个场合,包括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对此予以肯定和宣传,这更给了我个人强大的动力。岁月荏苒,一晃已十年如白驹过隙,但当我现在触及这段往事,我依旧怀有感动、温馨和余存的一丝激情。感谢八中当年对《菁华苑》的支持,感谢八中给了我一个成长的舞台,从我个人的简历上看,这何曾没有对十年前这段经历的某种路径依赖?
三是老师们对我处事和为人的教导和哺育。高一时,我曾有过一段压力很大,数学测验总是考不好的日子,我走进了当时的心理咨询室,张家华老师精准地点开了我的症结,让我豁然开朗,虽然被击中要害,但也有柳暗花明之感;高一和高二,我时常找语文组李菁老师谈心,李老师以她的温柔、耐心和阅历教导我,化解我内心的诸多彷徨和焦虑。高中正是一个学生的青春期。高中时的这些开导,我觉得对学生的成长有鲜明的意义。我感谢八中的老师,他们的言语启示了我、激励着我,并让我的心智不断成熟,品格不断得到塑造,价值观得到醇化,人生观得以朦胧地确立,而这些正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东西,是清华大学校训中“厚德载物”的精髓,也是教育中德育的一种境界。而今,我越来越体会到,为人的成功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心胸、眼界、气度和品德,财富将只是它们的衍生物和副产品。我们把财富还是品德作为自身为人处事自变量的因变量,将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因此,母校——无论是上海八中,还是清华大学——均给予了我这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受益终身!
二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留有名言:大学,非有大楼之谓,而有大师之谓也。因此,一所学校的老师才是这所学校真正的灵魂,这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中学。
曾经教过我的高中老师,而今大多都已不在上海八中任职或已退休。但于我而言,我想借此机会,向他们表达我内心由衷的感激和敬意——
李菁老师:李老师是我高一时的班主任、高一和高二的语文任课老师。李老师除了语文课上得好,对我的每篇随笔均认真评阅和批注,给予肯定和鼓励;除了我前文提及的、和我的多次谈心,化解我内心的各种问题,她在我们入校之初,还推动了一件事,这件事对于我日后考入清华大学有重要、也许直接的意义,即:她教导我们要在入学初就树立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那年夏天,她来我家家访,我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也有点斗胆地告诉她,自己日后希望上北京大学。她对此没有惊讶,而是给予了最充分的肯定。后来,她进一步要求每个同学都公布自己拟考取的大学目标,并在班级内部张贴。这时,我觉得话已出口,覆水难收,便也斗胆对此公之于众。我想,李老师此举阻断了我懒惰的退路,让我真真切切感到了目标的压力和动力,也真真切切明确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并使之强大。虽然最终,我因为一些报考志愿的考量,选择了清华大学。但考虑到北大清华在中国的齐眉地位,我想我也算实现了当初的目标。感谢李老师!
吴传妮老师:吴老师基本上教满了我三年英语——除了其中一个学期有所中断。吴老师讲课知识容量之大,让我一开始手足失措,笔记都记不下来。我自以为自己初中英语不错,但在高中的肇始,我的英语科目却学得有点蹒跚。为此,我花了不少课后功夫对此弥补,终于在第一学期期末大概能赶上吴老师的节奏。吴老师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使我的英语基础始终牢固。吴老师尤其叫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经久的关心。从高中毕业后,吴老师还时常给我寄来贺卡,进行勉励、关照和问候。独处京华,埋首书卷,突然能收到这样一纸信笺,怎能不暖意融融?感谢吴老师!
祝辉老师:祝老师是我高三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他性格豪爽、讲话幽默,有独到的魅力。我一直在内心深处对祝老师充满感激,因为我觉得如下结论并不过分,即:如果没有祝老师教我高三数学,我很难考入清华大学!我的高二其实有些迷糊,后半段各方面都陷入低谷,数学(解析几何)尤其学得一知半解。当时,自己都对曾经的北大目标产生过动摇和怀疑。祝老师对我的数学而言,可用力挽狂澜形容。他讲课思路清晰,尤其是经验丰富,各种解题套路明确、知识梳理完整。听完他一学期的课,再加上强化做题练习,我就对高中整个三年的数学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再不觉有什么难题,再没有心理上对难题的恐惧。这种心理优势和气场,仅仅从考试应试角度来说,其实是最重要的。感谢祝老师!
叶燕波老师:叶老师是个神奇,或者说amazing的女老师。她在面临语文高考的最后两个月走进了我的教室,却让我和她的情谊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叶老师尤其懂得学生的心理,只要学生有某方面的需要,她都能像一个知心姐姐一样给予你帮助、开导、温暖到你心坎上,而且让人感到由衷地真挚和贴切。叶老师对我的高考作文给予了最坚定的鼓励;在高考后,在我每一个彷徨、落寞的时刻,叶老师都给予我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宽慰,从而让我整理好心情,凝聚起进一步前行的力量。叶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她对于我点点滴滴细节上的帮助,此处已再难用具体的事例来描述,我想,我会永远做好她的学生,永远做好她的朋友。感谢叶老师!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教过我的并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他们是:崔亦鸣老师、张家华老师、冯树梅老师、王艳红老师、祝军萍老师、朱海琼老师、姚今高老师、沈红旗老师、孙敦鼎老师、沈澜老师、朱锡泉老师、朱晓薇老师、陈雯华老师以及盛雅萍校长和余天华书记。当然,这样的列举对于全部八中老师来说肯定是挂一漏万了;但我想,这些老师其实不会是单体的存在,他们和其他所有没有教过我或我没有提到的八中老师一起,共同构筑起了上海八中的师魂,孕育着上海八中的育人环境。我谨在此向所有当时以及现在的八中人民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向老师们表示我个人最由衷的谢意!祝愿所有退休的老师身体安康,祝愿所有在职的老师工作顺利,祝愿所有老师心安幸福!
三
我从上海八中毕业至今已近十年。回首往昔,我甚至觉得那是一段最刻苦、最纯粹的日子——尤其是高三一年——而这种刻苦和纯粹,一旦回过头来看,反而叫人感到留恋和幸福。
再回首八中的校园,她的古木荫浓、芳草茵茵,紫藤架下,笑语欢声,无不叫人流连。现在的师弟师妹们,可曾有在此窃语斯斯、互诉衷肠?我现在倒觉得,这种朦胧青春正是人性之光辉,时至今日,未必再视如洪水猛兽,否则或许也枉了这座美丽的校园。
再回首八中的建筑,她的黛石青砖,古朴凝重,但又大方怡然,围合出一块碧草蓝天,还衬映着远处更高层的白色现代商品住宅楼,倒也奏出一曲历史与现代的交璧回响。现在的师弟师妹们,可曾还在其中穿梭,忙碌于各种学生活动,锻造才干?我由衷地希望还有今日的《菁华苑》,或者其他各种伴随21世纪出现的、以新鲜事物为特征的社团也能蓬勃发展。
再回首八中的课堂,耳畔响起朗朗书声,眼前浮现孜孜做题的身影,尤其是课后穿梭于老师的办公室,请老师释疑解惑;或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在黑板上演算讨论。现在的师弟师妹们,你们正青春茂盛,在情意萌动外,是否还执着于一道难题、一处语法、一篇随笔、一个梦想?我虽然已经工作,但我依旧特别特别地希望,能以校友的身份在未名湖畔或清华园中,亲自迎候八中的师弟师妹,再续曾经的荣光。
也许还要回首八中的食堂,遥想排着长长的队,闻着糖醋小排诱人的香,然后和师傅说我要三两饭,其实为了多打一点菜的场景;
也许还要回首八中的礼堂,所有年级活动都曾在那里举办,而她和她所在的建筑,大概正承载着一百五十年的岁月和念想,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所有八中学子的成长……
成长,也许也正是一所百年老校永恒的主题。她的学子要不断成长,她也要成长,历久弥新,在纪念和反思中所致源远流长。百年风雨,在神州大地上,走过150个年头的中学恐怕着实不多,我坚定地以此为荣,情深意扬。但我也深知,母校的荣光还系于我等校友。因此,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重构梦想,逆风起航。我希望,自己最终能无愧于一个八中人、清华人和法律人。
由衷地恭贺母校建校150周年!
2011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