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与75届校友、现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国内处处长沈洪波先生约定在九点见面,于其府上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拜访谈话。
怀着些许紧张的心情,我们按响了门铃,开门迎接的正是沈洪波先生。一番热情的寒暄过后他请我们坐下,在古色古香而又温暖安适的空调房中开始了我们这次的交谈。
谈话在回忆轻松而愉快的往事中拉开帷幕,我们提了一连串关于他过去学习生活的问题,他娓娓道来,怀念与欣喜溢于言表。
“我们那个时候并不是通过考试,而是通过分配进入学校的,当时学校大约有3000人吧,一个年级得有800个人。”
从他的回答中,我们了解了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市八的过去。我们得以知道那个特殊的年代下(文革)特殊的教育体制,得以知道曾经那个辉煌的市八是如何首屈一指,得以知道我们的前辈们是如何奋斗进取。
“那个时候的氛围确实不错,你总能看到有人围着操场跑步,手球队、篮球队经常得奖,也经常请一些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来教学生,帮学生题字。”
但当我们赞叹“当年的生活真是十分快乐”时,他沉吟了片刻,带着些许遗憾的神情说:“其实也算不上十分快乐,因为我们在最应当接受教育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这实际上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那个时候(文革)学习氛围很乱,愿意读书的往往只有那几个干部。直道工作时仍在感叹。”
提及工作,顺水推舟,我问:“你初入职场时是怎么样的?”
他说:“我们那个年代,分配完后都要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我们在车间中,做着流水线的活儿。不管他是谁,文化程度多高,都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我也是。”
而当我们叹息那个时代有识之士可能埋没于人海时,他又否定地说“从基层开始干也可以学到很多。”他对于事物的认识无疑是公正而具有真正两面性的,这让我叹服不已。
谈到教育问题,我们聊了很多。他说:“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好不一定出色,但我们也必须勤奋,这种勤奋不止是学业上的。第一我们要懂得一种孝道,对父母,长辈,国家,从小就得培养起来;第二,做人必须要自信,诚信,诚实;最后是必须培养综合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处事能力,这包含很多,中学是一个培养这种能力很好的机会。”最后他补充了一句;“读的好书不一定出色,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此后我们还聊到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与孩子竟也是我们的校友,这让我们惊喜不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宽松的,他的综合能力还算不错,但是学习不是很好,文科不错,但是理科不好,这样挺吃亏的。他现在工作了,像很多刚进职场的人一样,还在适应阶段,这种适应阶段是因人而异的,可能是一个月,可能是十年,希望他能早些适应吧。”
时光飞逝,一个小时在谈笑间匆匆流过,我们本想请他签名来结束我们这次的拜访,沈洪波校友竟热情地拿出一张宣纸,为我们题上了铁画银钩的六个大字:勤奋,拼搏,腾飞,并附上他的签名与印章。
至此,我们短短一小时的校友寻访活动落下帷幕。他侃侃而谈的口才,温文尔雅的气质以及别具一格的生活态度都使我们感慨颇深,受益良多。
我想,这不应只是一个学校的任务或是一个交际的难题,更是一次与我们的前辈校友穿越时空、分享生命智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