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他们双双考入西北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毕业时,刘明山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潘仁瑾留校任教。本来,她可以这样舒适地呆下去,甚至可以回到家乡上海。可婚后第3年,31岁的她却不顾学校的一再挽留,坚决地来到了丈夫工作的地方。
为了爱情吗?当然。不过,她从来不否认这里还有让她更加迷恋的飞天梦。为了这个梦想,她怀着孩子时,还在几十多米高的发射架上一天爬几个来回;为了这个梦想,她忘我工作,常常从深夜到黎明。当她的胃终于由不定期的疼痛转而吃不下东西时,依然在为中国将要发射的第一艘飞船马不停蹄地做着发射场的计量工作,直到有机会到北京开会,顺便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胃癌晚期。最后的那些日子,她再也无法回到眷恋的大漠。
刘明山永远不会忘记,妻子在去世前的一个晚上,靠在他的肩上轻轻地弹起了他特意从家里带来的那把四弦琴。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他们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忽然,妻子轻轻地说:“这一段时间,我总是在做梦,梦见我们的飞船真的上天了……”她笑了,很甜。
她终究没能等到飞船上天的那一刻,6个月后,她的美丽人生在最成熟烂漫的季节停止了。“活着没有看到飞船升空,死去也要守望祖国航天事业。”——她留下一页亲笔遗嘱。灵车将她的的骨灰运回戈壁的那一天,无数官兵垂首伫立,为她送行……这一年,她55岁。
在这座无言的军阵里,像潘仁瑾这样悲怆凄美的故事,无法一一细数。 面对英灵,我们无法也不能责备他们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走近他们,我们才更深切地懂得:这些背负着民族和国家梦想的人们,在神圣而艰巨的事业里,在燃烧的激情下,拼搏——是他们唯一而又甘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