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顺道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习主席的欧洲之行将播撒中欧不断加深友谊与合作的种子,为中欧关系开辟新的历史篇章。
2、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3日在荷兰,同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共同出席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中荷务实合作成果丰硕。荷兰已经连续11年保持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目前在荷的中资企业和项目近400个。中国政府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荷兰投资,也欢迎更多荷兰企业赴华投资兴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双方共促中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一马当先。
3、3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此次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主要涉及核武器、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习近平主席首次公开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也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的国家。“核安全观”,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契合共同,并充分体现共同、平等、合作、效率等内涵。
4、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培养三类人才,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5、第一夫人“软外交”调和中美“硬对抗”。在中国公众略带好奇的目光中,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抵达北京,开始她个人的首次访华之旅。此次随行团队中,并没有她的总统丈夫,只有两个女儿和她76岁的母亲。21日,米歇尔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会面,两人参观中学,写毛笔字,参观故宫,并共进私人晚餐。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米歇尔为准备这次中国之行,还专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她的女儿也在学汉语。中美两国第一家庭建立起来的良好个人友谊与工作关系,将拉近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舆论普遍认为,米歇尔访华开创了中美之间“夫人外交”的新风尚,将极大促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
6、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21日在俄议会上下两院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和相关宪法草案上签字,法律意义上正式接纳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普京为此发表演讲称,克里米亚独立公投完全符合民主程序和国际法。美国及西方国家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更不会承认“克里米亚入俄”。之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9日紧急前往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展开外交斡旋,致力于“推动俄乌双方进行直接对话,力争达成一些共识,旨在为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争端铺平道路”。